
随着中国海军走向深蓝,护航、出访、人道主义救援等远航任务日益增多,“倒时差”成为海军官兵经常遇到的一个新问题,调整不好容易影响官兵身体健康和正常工作生活。针对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长期从事这项研究并有丰富远航经验的广州军区421医院军医陈勇军。他介绍了时差紊乱产生的原因、“倒时差”带来的影响和一些简便实用的调节方法,供执行远航任务的战友借鉴参考。
远航让生物钟变紊乱
地球每23小时56分自西向东自转一周,所以东边比西边先看到太阳,东边的时间比西边要早,总是提早迎来新的一天,这就是时差。而人们长期在一个地方生活,睡眠与苏醒周期形成了生活规律,即生物钟。人们基本上按照这一规律生活起居,身体的各个系统都会受到生物钟的影响。
由于部队生活很有规律,官兵们的生物钟一般很准确。但是,当战舰远航跨越多个时区执行任务时,官兵们的睡眠与苏醒周期就会紊乱。同时,在航行过程中,官兵们还会出现晕船的现象,在军舰摇晃的情况下容易困倦、乏力,进而造成睡眠不规律。这种困扰与身体“倒时差”相互作用,容易引发多种不适。
“倒时差”为啥让人不舒服
在执行远航任务过程中,为了尽快适应航行海域的时间、气象和天候,指挥员经常会根据穿越的时区调整时间。调查显示,在持续进行时间调整过程中,舰上官兵容易出现感冒、腹泻症状,一些官兵脸上、身上还会出现粉刺、痤疮,同时训练伤也会明显增多。
陈军医介绍说,“倒时差”使得人们经过长时间建立起来的起居规律被打破,而神经介质仍按原来时间周期分泌和调节代谢,所以导致身体产生不适。通常表现为困倦、疲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困难、易激怒、思维缓慢、工作效率降低等。
这种失调的严重程度与时差的小时数成正比,当时差超过4个时区时,会有明显反应,出现睡眠障碍和警觉下降。睡眠与苏醒周期的失调还会影响人的判断力,更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甚至影响执行海上任务。同时,也容易造成官兵机体抵抗力下降,出现感冒、腹泻、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及其他各类传染病。
多种方法科学调整时差
面对时差调整带来的影响,陈军医根据自己和部队官兵的远航经验,提出以下建议,供战友们参考借鉴。
提前调整。部队官兵可根据将要执行的任务预先调整作息时间。如果向西航行,睡眠时间会延长,可以晚睡晚起;如果向东航行,睡眠时间会缩短,可以调整为早睡早起,让官兵提前适应情况。
多晒日光浴。日光会刺激身体产生褪黑素,这种激素主要由松果体产生,能够加深睡眠,提高睡眠质量,帮助人调整和恢复昼夜起居规律,调节免疫功能,改善整个身体的机能状态。
严格遵守作息制度。在跨越时区过程中,舰上会根据情况适时调整作息时间,起初适应起来会较为疲劳,但只要坚持下来,很快就能适应。除了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外,其他时间尽量不要睡觉,以免引起晚上失眠,导致生物钟进一步紊乱。经常失眠的官兵,可以遵医嘱服用安眠药和褪黑素。但由于许多官兵需要操作军舰上的仪器设备,需根据工作情况谨慎使用药品。
丰富文体活动。时差反应与晕船、情绪波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多参加文体活动既能放松愉悦身心、转移注意力,又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适应能力,从而让官兵尽快适应时差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