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属来相会>>军属聊吧>>军人父母>>正文

父亲的那些战友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陈秀萍责任编辑:许品2014-06-07 08:45

父亲的身体一直不太好,由于腰疾,他很少出门,但总是不间断地给内地几个老战友打电话,聊以前的人和事,时常还会坐在沙发上发呆。父亲81岁了,曾经在我心里山一样的父亲,真的老了。

50年代初期,父亲从天津汽车学校毕业,参加了抗美援朝,回来就随部队进疆,在叶城某汽车团执行高原运输任务。父亲说,那时上昆仑山,外侧的车轮,有时一半就悬在山崖边。每次上山,我那个当小学老师的母亲日夜担惊受怕。1970年,父亲结束了长达15年的高原运输生涯,调到乌鲁木齐总医院工作。

在嘹亮的军歌声中,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高中毕业后,我参军跟上了父亲的足迹。军校毕业后,我又回到新疆。前几天,83岁的韦南山叔叔从上海打来电话,询问新疆近年的发展。韦叔叔是乌鲁木齐总医院呼吸科的第一任主任,当年一建院,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新婚不久的韦叔叔和钱传训阿姨就响应党的号召,双双来到边疆,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留在了这里,一直工作到退休才回到家乡。住在我家旁边楼上的冯澄叔叔,也是建院之初,毅然从待遇优厚的上海,搬到传说中会冻掉鼻子和耳朵的新疆。然而,在我入伍以后,第一次流着眼泪听父亲讲起这些故事的时候,我所看到的冯叔叔已经从医院妇产科主任的岗位上退休多年,由于伤病,只能在轮椅上生活,直到去世也没有再回故乡。像韦南山叔叔和冯澄叔叔这样的热血青年,在当年又何止千千万万?他们只是无数支援边疆建设者的真实缩影。

李明叔叔来自浙江,和父亲共事多年。早年就读于中央大学医学院的他,毕业后历经千难万险,奔赴新四军五师根据地参加抗日运动。1959年,得知新疆组建原子基地医院,他满怀报国之心,放弃了上级为他安排的为中央首长保健的机会,义无反顾地来到新疆住芦苇房、啃干馕,顶风冒雪创建新的医院。方儒修叔叔来自浙江,全国知名的心血管病专家。从协和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西安当教员,当得知新疆建设需要人才时,立即报名。在任医院心肾科主任时,为了弄清病人是不是患有糖尿病,不惜用口来尝病人的尿液。史振满叔叔来自河北,从小我们两家是邻居,我至今仍记得他年轻时意气风发的样子。而如今,他已两鬓染霜,步入古稀。经过10多年的艰辛努力,他攻克了中青年股骨头坏死治疗的难题,手术方法被写入教科书,成为新疆骨科专业顶级的专家。钱若筠,一个典型的江南美女。父母从江苏入伍来到新疆,退休后回到美丽的西湖边上,而她却选择了留下。作为医院麻醉专业第一个本科生,由于对麻醉专业的执着追求和突出贡献,在年轻的时候,就被新疆各族群众亲切地称为“西域第一麻”。张永久来自河北,性格桀骜不驯,对待患者却一丝不苟。为了挽救一名身患肝癌的边防军人,他主持完成了兰州战区第一例肝移植手术。在我眼里,他曾经的飒爽英姿已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书卷气与学究气。

无数的有志之士,为了边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任由三千青丝变白发,他们坚定地选择了新疆,选择了总医院,这或许就是一种理想信念,一种忠贞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