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校集结号>>名师名家>>正文

公方彬访谈录:基层科学发展的精彩画卷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本报记者 郑蜀炎责任编辑:吕国英2010-11-03 05:10

红叶秋果、碧水飞花。收获的季节谈基层建设的成就,话题中别有意蕴,充满了喜悦与熨帖。但回忆不仅是温故,更是为了知新,温习过去是为了认知未来。因为我们尚在旅途,前面就是“十二五”。

以人为本,贯穿基层建设的一条主线

记者:历数“十一五”期间我军的发展与变化,无论是谈及任何一个领域,基层建设无疑都是引人注目和相当重要的元素。

公方彬:首先应当作一个基本评价。我认为有几个方面成绩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一是深化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建设基层更加自觉;二是履行使命成为实现新跨越的强大牵引,基层建设在完成重大任务中起点和层次不断提升;三是把《军队基层建设纲要》作为基层最权威的“教科书”,按纲抓建能力明显提高;四是坚持科学指导,领导机关抓基层的作风和方法有较大改进,一些长期困扰基层的实际问题得以较好解决…… 

记者:听你的讲述恰如在眼前展开了一幅精彩画卷。作为常年跑基层的记者,许多基层的细节常常萦绕于心。从前到基层采访,“吃上新鲜菜、洗上热水澡、看上当天报”等常常是要抓的热点新闻。令人欣慰的是,现在这些都已不再构成新闻了。

公方彬:说到画卷,点睛之笔就是党中央、中央军委对基层官兵的关切之心。同时,以人为本成为贯穿基层建设的主线,各级坚持重心下移,物往基层送、钱往基层花……这些都直接带来了官兵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的根本改善,不仅与当年我在基层时不可同日而语,就是和上一个5年比,提升也非常明显。可以这样说,每过几年,基层都有大变化,总能让人产生眼前一亮的感觉。记得几年前,春节文艺晚会表演部队基层生活的节目,往往以衣食住行的艰苦去展示精神,去催人泪下。而现在的节目里军人的形象都充满了现代色彩,这说明生活中的原型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可以说,基层部队相对艰苦永远存在,但绝对艰苦已经不具有普遍性。

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硕果累累 

记者:看来,新闻过时本身恰恰又构成了新闻。说到新闻,我想到了许多来自基层的名字——“青年士兵的楷模”向南林、“三栖士兵”何祥美……当然,还有很多不知道名字的年轻战友。他们给我一个很深的感受:这几年基层建设的发展变化,更显著地展现在基层官兵身上。或者借用一个经济学名词来说,人的变化发展,是基层建设成果中指数最高的。

公方彬: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必然在连队这个典型的基层平台结出育人的丰硕成果。我们说基层建设的整体推进,首先就是基层官兵素质的大幅度提升。今天,“建设学习型军营,培育知识型军人”已经蔚然成风,许多新闻确实让人有“春风已至,陡然一振”之感。如大学生干部已经成为基层军官主体,一批硕士、博士走上基层主官岗位;再如,国民教育发展成果惠及国防和军队建设,去年开始10多万大学生士兵进入军营,这对基层建设的推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近年来基层的先进典型频频涌现,使我们感知了“80后”“90后”这些基层主体的担当意识和担当能力的增强。

记者:我们历来强调发扬优良传统,重视基层建设也应当是题中应有之义吧。 

公方彬:当然,这正是我军光荣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军时期,之所以出现了毛泽东所说的“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现象,并做到了“红军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熔化了”的强大塑造力,就是因为把建军治军的重心放在基层,其中最有力的措施是“支部建在连上”;解放战争时期改造解放战士的最好经验,就是开展了杀敌立功、团结互助、新式整军“三大运动”,而这“三大运动”经验创造于基层,推进的重心在基层,成果也显现于基层;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后部队开展的很多全军性活动,同样把重点放在基层,比如大比武、科学文化学习、培养两用人才、科技大练兵、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有这些,在今天的基层建设中,都具有很强的昭示意义和导向性。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