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校集结号>>优秀学员>>正文

记英勇救人的一等功荣立者重庆通信学院学员杜岩

——记英勇救人的一等功荣立者重庆通信学院学员杜岩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黄家富 高 峰责任编辑:张锋2010-12-28 04:06

在“2010年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候选名单中,解放军重庆通信学院学员杜岩榜上有名,他在特大泥石流中连续奋战18小时、勇救6人的事迹,传遍了陇原大地、巴山蜀水。12月7日,杜岩荣获“全国防汛抗旱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2月17日,总参通信部为他荣记一等功。

今年8月12日凌晨4点,在甘肃省天水市娘娘坝镇杜家庄休暑假的杜岩,突然被门外嘈杂声惊醒,他冲出房门一看,汹涌的洪水正夹杂着泥土、山石、树枝,朝村子倾泻而下,孤助无援的村民们一片慌乱。这是一场特大泥石流,灾情就是命令。杜岩一边高喊,一边组织周围的村民往安全地带转移,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多次折返于村庄和安全地带之间,帮助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村民脱离险境。到达安全地带后,他听说村子附近的小矿场还有几名外来务工人员因不熟悉地形,仍然被困在泥石流里,生死未卜。此时此刻,村民们都没有从泥石流中回过神来,不敢冒险营救。杜岩第一个站了出来,对乡亲们说:“我是党员,谁跟我去救人?”几个年轻村民在杜岩的动员下,组成了搜救小分队,趟着齐腰深的泥流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进山的道路已被泥石流掩埋,杜岩只能带领小分队在山壁间的羊肠小道上艰难行进,全身被树枝和石头刮得伤痕累累。他好几次陷进了泥潭,要不是反应敏捷,早就被泥石流吞没。越往山里走,泥流越湍急,平时只要半个小时的路程,小分队却行进了3个多小时。到达小矿场附近时,终于听到一丝微弱的呼救声,他们循声搜索,发现一名男子下半身被掩埋在深达半米的泥土里,奄奄一息。杜岩迅速组织展开营救,没有工具,他们就用手一点一点地刨开泥土,十指鲜血涔涔,足足花了大半个小时,才把伤者拉了出来。

在护送伤者下山途中,杜岩从伤者迷迷糊糊的言语中得知还有人被困在山里。这时,搜救小分队早已饥肠辘辘、筋疲力尽,还要不要再次进山救人?有的人打起了退堂鼓。杜岩看出了他们的心思,给小分队打气说:“那可是一条条生命啊!哪怕只有一线希望,我们也不能放弃。”小分队被杜岩的话所感动,重振精神,再次进山救人。他们竖着耳朵,小心翼翼地搜寻,不放过一丁点生命的迹象,连续在山里搜寻近7个小时,终于又解救出了一位被掩埋的中年妇女。返回途中,遇到了3名在泥石流中迷失方向、全身多处受伤的外来务工人员,杜岩和同伴搀扶着他们一起回到了安全地带。

下午两点多钟,杜岩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了家里。当听说杜老汉还被困在河对岸的玉米地里时,他放下手中的饭碗,拔腿就往外跑。到了河边,杜岩发现平时过河的人行小桥已被泥石流冲毁,杜老汉的亲人在河边失声痛哭,乡亲们束手无策,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望着父老乡亲焦急无奈的眼神,他决定渡河救人。紧随其后的母亲喊道:“娃,这么危险,你不要命了啊!”杜岩转头大声地说:“妈,没事的,我在军校学过游泳……”随后,他找来绳子,一端系在自己的身上,另一端由村民牵着,纵身跳入湍急的泥石流中,向对岸艰难地挪动。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经过50多分钟与泥流的搏斗,他渡河成功,解救了被困的杜老汉,并与村民轮流背着老汉在泥泞的山路上徒步走了十几里地,送至医疗点救治。苏醒后的杜老汉深情地说:“要不是这娃救我,一家老小就没有了依靠,我们全家都要感谢他啊!感谢部队培养出了这么好的孩子。”

随后,杜岩主动加入前来救援的武警天水支队的抢险救灾队伍。那段时间,处处都能看到他帮助村民搭建帐篷、抢运物资、修筑道路的身影。8月18日,杜岩的左手出现剧烈疼痛,到医院检查发现手指已骨折多日,必须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开学返校后,杜岩没有向组织、对同学谈起自己在泥石流中救人的情况,直至9月3日,学校收到一封来自杜岩家乡的感谢信,他的事迹才被众人知晓。

一名普通学员,在危难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是什么让他有如此英勇的表现?杜岩说:“是军人就要敢于担当,这是天职。特别是入校一年多来,我更懂得了军人的使命!”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