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校集结号>>名师名家>>正文

用生命守护高原官兵健康——记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军事医学系主任高钰琪

来源:新华社责任编辑:张衍飞2011-01-25 21:24

瞄准前沿攀高峰 他使我国高原病现场救治居国际领先水平

高原医学科研在我国开展,经历了几代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第三军医大学就开始了“马背上的高原病研究”。1996年,高钰琪就任高原医学研究室主任,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2006年,由高钰琪主持,第三军医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西藏军区总医院、兰州军区18医院等单位联合完成的《高原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措施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个项目经过12万余例病例观察和大量实验研究,率先提出了高原病的分型方案,系统阐明了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和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机制,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高原现场综合救治措施,使我国高原病救治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截至目前,先后已有30多家高原地区军地医院和部分高原重点建设项目运用这项成果,成功救治了10余万例高原病患者,使我国的急性重症高原病的发病率由15.6%降低到1%以下,病死率由37%降低到0.5%以下。

高钰琪还拟制了《高原习服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国家军用标准,研发的《模拟低氧呼吸器》和《耐缺氧茶泡腾饮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为保障高原军民健康、提高部队战斗力作出了贡献。

高钰琪感慨地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而是几代高原军事医学人心血的结晶,是所有投身高原医学研究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成果。”

倾心教学育英才 他将高原精神传给一代代学生

“做高原军事医学,没有对高原的感情是坚持不下来的!”高钰琪常常对新入门的学生说。

谈到高原精神,高钰琪总是难忘1990年新疆喀喇昆仑高原一个海拔5120米的哨所。这个哨所当时的生活环境很艰苦,但战士们每晚入睡前,都会用鹅卵石在帐篷外摆出“报效祖国”四个大字。不远处,是一面五星红旗,在祖国的高原边防迎风飘扬。

高钰琪说:“当时,我流泪了,心里热血沸腾。这就是我们最可爱的战士。在以后的人生中,每当很苦时,我就会想到高原上的那个哨所、那面飘扬的五星红旗。”

博士生谭小玲清楚记得,为了得到真实、准确、科学的实验数据,导师高钰琪都要亲自带领研究人员进入高原环境模拟舱内。这意味着在半小时内,从平原直接上到海拔4000米-5000米的高原低氧环境,有时还要同时复合零下28摄氏度的低温状态,每次进去要呆上一整天,有时要连续进去一个月。

频繁进出高原环境模拟舱,会造成人体内分泌紊乱和诸多功能障碍,更为严重的是会对脑功能造成不良影响。高钰琪却对学生们说:“这就是我们为科学研究必须作出的牺牲。”

高钰琪的学生们将这番话牢记在心,以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专业素质推动着高原军事医学的发展。从2001年起,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军事医学系开始招收高原医学专业本科生,到如今已培养418名学员,毕业的学员全部进入高原部队履职。

2008年4月,中央军委授予高钰琪一等功,以表彰他在高原军事医学研究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面对荣誉,高钰琪谦虚地说,这些成绩是三医大三代高原医学工作者几十年努力的成果,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现在,他又开始了新的高原病前沿课题的研究。

高钰琪一直有个愿望,希望有一天,中国的高原病研究者能自豪地对世界说:“任何人都可以去高原,像在平原一样正常活动——只要采取我们的方法和药物。”(完)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