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课堂
♦毕业回国时,宁可丢下超重的行李,也要带着中国教材
♦如果还有学习机会,除了中国,哪也不去
“在资金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并不占优势;在价值取向上,很多第三世界国家曾经是殖民地,与当年的宗主国有着文化上的贴近,我们也不占优势。那么,我们的优势在哪里?‘中国课堂’的吸引力在哪里?”
提出这一“优势之问”的,是国际军事教育交流中心首席教授陈新民。于是我们来到教室听课,试图近距离破解这一疑问。
走进一间偌大的教室,身着迷彩服的100多名外国军官中,有黄色皮肤、黑色皮肤、白色皮肤、棕色皮肤,让人有来到“小联合国”之感。
讲台上,中国教官以流利的英语、先进的器材,运用最新的战例、前沿的理论,诠释着对战争中通信作用及保障的理解。讲台下,学员们时而用照相机、摄像机定格屏幕上的内容,时而举手提问相互切磋,东西方军事理论在这里碰撞、交流、融合。
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陈新民经历了开设“中国课堂”的蹉跎岁月,见证了从手写、油印纸质教案到电脑影像课件,从“半自动步枪”“有线电和简易信号”等课程到“信息战”“非战争军事行动”等前沿学科的变迁。半个多世纪“中国课堂”的演变,凸显和闪烁着中国军事艺术的智慧与时代的光芒。
从诞生那天起,国际军事教育交流中心始终把高质量的教学作为对外培训的看家本领。他们先后编写了好几代外训教材,其中上个世纪80年代出版的第3代教材是全军第一套双语教材,第6代3个语种50余本教材,被多个国家作为军事教学的蓝本。许多学员毕业回国时,宁可丢下超重的行李,也要带着中国教材。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政委张世全告诉记者,在交流中心人眼里,不懈创新是确保优势与吸引力的法宝。军事变革日新月异,为使教学内容、手段、质量随时代发展水涨船高,他们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在秉承“中国课堂”特色和传统的同时,借鉴国际通用的案例式、情景式、研讨互动式等先进教学模式,开创了 “中外军官同班合训”等新型组训方法,形成了新的培训格局。
随着我军对外交往的拓展,“一期一国”的培训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要求。他们研究实践的“一期多国、合编同训”的培训模式,在全军推广应用,使培训规模由当初的每期一个国家十几名学员发展到现在的每期几十个国家几百名学员。针对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教学需求,他们紧盯前沿课题,推进科研创新,成功开发出“合同战术训练沙盘微机控制演示系统”,开启了用微机控制沙盘进行战术想定教学的先河。他们还相继研制出“外军留学生多语种网络教学信息系统”等,实现了战术教学方法和手段由传统“图上决策、沙盘推演、现地演练”向“机上决策、网上布阵、模拟对抗”的转变。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如今,中心发展形成了以陆军营、旅长等为代表的品牌系列课程,构建了基础课、专业课、讲座课、研究课、实践课“五位一体”的模块式课程体系。这一“中式课程体系”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各国学员的由衷认同,很多国家的军官把来这里接受培训作为首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让学员们加深理论理解,他们把学员从理论碰撞、知识涌动的讲台带到淮海战役旧址、东海舰队某基地等地进行教学实践,观摩军事演习,将“教、学、研、践”有机结合起来,并从全国、全军聘请数十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开阔学员的视野。曾留学某西方发达国家的多哥学员说,在中国,教学内容方法既新又实,学到的东西回去就能用得上。以后如果还有学习机会,除了中国,哪也不去。
这位多哥学员不知道,为了适应学员所在国的不同情况,满足学员的不同需要,中心下了多大的功夫。如今,他们秉持的“以受训国需求为牵引”的教学思路、结合外军学员特点设置课程的做法、“对受训国有用,于受训者有益,让每一位学员有收获”的目标,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学员丁吉拉少校在一篇题为《如虎添翼》的文章中说:“假如你让我总结在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学习的感受,我的回答是:半年学习,终身受益。在那里,你能感受到与众不同的学术文化和校园氛围,那里有谋略之都、智慧之城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