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怀
♦我想叫你一声妈妈,可以吗
♦86名外军学员用中文高唱《团结就是力量》
“阿姨,我不想回国了,我想留在这里,和你在一起。”
2008年的一天,国际军事教育交流中心文职人员陈旻乐来到北京首都机场,为法语参谋基础班学员送行。就在大家都忙着办理登机手续的时候,一名南亚学员的小孩突然跑到她跟前,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这个8岁的孩子名叫西蒙,尽管不得不走,他还是紧紧拉着陈旻乐的手不肯放开。直到机场广播通知登机时,小西蒙才依依不舍地说:“我想叫你一声妈妈,可以吗?”陈旻乐轻轻地点点头。
小西蒙随父亲来中国不到半年,是什么原因让他对一位原本陌生的人产生了如此深厚的感情?关于这对“母子”的故事还得从孩子刚来中国时说起。
2008年6月,小西蒙玩耍时不小心摔断了胳膊,需要立即动手术。望着小西蒙一脸的恐惧,陈旻乐安慰道:“别害怕,小男子汉。等你做完手术出来会看到一罐巧克力,吃一颗就不疼了。”手术时,陈旻乐专门跑去买了一大罐巧克力,摆在小西蒙的床头。小西蒙住院期间,陈旻乐几乎天天去看他,给他买零食、讲故事、教他说中国话……从那时起,这个小男孩就把陈旻乐当成了自己的妈妈。
像小西蒙一样,在国际军事教育交流中心,不管是前来学习的外军学员还是他们的家人亲属,都能真切感受到细致入微的关爱,而这也正是国际军事教育交流中心服务管理模式的一大特点。据国际军事教育交流中心政委贺兴博介绍,这里的教职员工始终把外军学员当作国家的客人和可交的朋友来对待,服务管理工作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更是延伸到了学员在读期间的方方面面。
为了给外军学员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他们采取了很多措施。1999年,国际军事教育交流中心对营区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改建。今天,这里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成为集国际会议交流、信息化教学、别墅式住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军事人才培养基地。
与此同时,国际军事教育交流中心的每一名工作人员还用自己的细心、真心和爱心,让身边的外军学员领略了中国人的友善与情意。2008年5月12日,刚刚到达西安的外军学员考察团遇上了汶川地震。当时他们正在酒店午休,突如其来的剧烈晃动让每个人惊恐不已。就在人们争着从酒店往外跑的时候,中心领导却带领工作人员往里跑,从10楼到12楼逐层指挥学员撤离。确认所有人安全撤出后,他们才跑出大楼。此时,聚集在门口的86名外军学员一起拍手鼓掌,用中文高唱《团结就是力量》。学员理查德上校激动地说:“危难关头,你们把生存的希望留给我们,把危险留给自己,你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军人!”
有人说,做管人的工作是最难的事。而服务管理好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人种、不同信仰、不同习俗的众多学员,更是难上加难。多年来,国际军事教育交流中心本着“内外有别、以我为主、宽严适度”的原则,逐渐摸索建立了“法规管理、协议管理、自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形成了适合外军中高级军官的管理模式。
2005年9月,两个国家因领土争端发生冲突,当时两国恰好各有1人来国际军事教育交流中心入学报到,1名学员在教学楼大厅发现对方的国旗后,突然冲上去撕扯,并扬言要杀掉“敌人”。在场的中方人员立即制止他的冲动行为,并将其带离现场。之后的一个多星期,中方工作人员反复给他做工作,并在日常管理中积极创造条件,增加两位学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理解。后来,这两名学员不但不再剑拔弩张,还成了好朋友。
在做服务管理工作中,国际军事教育交流中心特别注意尊重不同学员的宗教信仰,并及时化解学员之间由于信仰不同引发的矛盾。一次,一名学员在课堂上讨论伊拉克战争时流露出对穆斯林的蔑视,导致47名穆斯林学员准备罢课抗议。交流中心派人连夜疏导,最终化解了矛盾。去年,得知某国发生骚乱,学员队领导立即给5名在读的该国学员送去电话卡,以便他们及时与家人联系。正是这种以人为本、严爱相济的管理手段,确保了涉外事件的零发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国际军事教育交流中心主任宋裕祥说,几乎每一名在国际军事教育交流中心接受过培训的外军学员,都产生了强烈的“中国情结”和“母校情结”。在他们中间,有人不管身居何职,在重要场合都会戴上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的校徽;有人不时地写来信件,向中国朋友致以亲切的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