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就说第二个问题。就是说我们这支部队,我们兵员都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战斗力是怎么样一步一步形成的?其实说到兵员问题,我们这里不妨讲有这样四种情况。
红军时期也好,抗日战争时期也好,解放战争时期也好,所谓的红军的兵员,无非有四种情况来保证我们有足够的兵员。
我记得当年我在参加《谭震林传》写作的过程当中,当时的王必成同志和江渭清同志,他们曾经给我讲起当年那个时候,解放战争时期,为了补兵,有时候仗打的很大,一场仗打下来,有的时候一个团只能剩两个连、三个连这样一种情况。兵员补充就是一个极其严峻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在红军初创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为了解决兵员的问题,我们的党、我们的领导同志是煞费苦心,想了很多的办法来解决兵员问题。
兵员的第一个来源,首先就是动员我们的贫苦人民参军。这里我不妨多说一句,我们有一批文学作品都说到,我们当时有一帮泥腿子进入到革命队伍当中来了,这是不错的,确实是这样。所谓的动员人民参军、动员青年参军,这是一个极其艰难,也极其难做的一项工作。尤其那个时候,特别是红军时期,每一个根据地,他的兵员来源都不一样。有的地方群众基础非常好,还有的地方特别的贫穷,有的人当兵吃粮的观念下,我们去动员他参军,相对来说比较好动员。如果你这支队伍真正让他去参军,让他能看到实际的利益,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根据地情况就好办一些。
比如,在湘鄂西根据地当年流传一句话:“有贺不倒,无段不胜”。什么意思?“有贺不倒”,就是有贺龙这面旗帜这个地方就不会倒;“无段不胜”,就讲的常胜将军段德昌,就是我们36位军事家段德昌同志。段德昌同志大家都知道,他是后来成为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中国人民共和国的烈士证书第一个就是发的段德昌同志。段德昌同志在湘鄂西,在红二方面军那个时候都讲段德昌同志叫无段不胜。段德昌同志在这个地方,他扩大兵员那是相当有办法的,而且那个地方的群众基础比较好。他那个时候曾经在湘鄂西一代流传那样一句话,“杀我一千只要一天,杀我一万只要一转”。什么意思?就是说当我们红军队伍被敌人杀掉一千人的时候,只要一天我们的段德昌同志就可以在湘鄂西还拉起一千人的队伍。这句话虽然有所夸张,但是也足以说明当时在湘鄂西这个地方,他们在扩大我们的战斗力队伍,扩大我们的红军队伍,他们做的是相当成功的。
当然,有的地方扩红就比较困难,特别是在中央苏区,那个时候,在江西、福建、闽西一代扩红,有一些特别穷困的老百姓,有的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来参加我们的队伍。还有一部分就是小康的、能够自给自足的人,有“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观念,在这种观念影响下,我们说到这样的人,你要动员他来参军很困难。还有一些人你动员更困难。为什么呢?本身他自己条件比较好,他非常富裕,你说动员他去参加你的队伍,不知道什么时候脑袋就掉了。大概在两三年以前,我们这个地方曾经还出版过一部长长篇小说,江西有作家写的《红翻天》。这个小说里面就专门写了我们当时怎么扩红,怎么样在农村地区去扩大我们的红军队伍。那种工作的之艰难远远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在这个扩红的过程当中,我们部队里面有宣传队。其实就在我们看古田会议决议的时候,你会看到那里面有宣传队的说法。宣传队干什么呢?这个宣传队除了宣传我们当时的红军、我们党的一些路线方针政策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宣传让那些青年人怎么样走进我们的队伍中来,所以宣传队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也是扩红。把当时那个时候扩大我们的队伍,增加我们的兵员,增加我们的战斗力当成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来完成。这是在各个苏区的有关情况,情况不一样。
在扩日战争时期,扩红或者说扩大我们的队伍,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日本鬼子入侵,日本人在全国各地的烧杀抢掠,日本人的种种暴行,就让我们的老百姓都看到了,如果我们不拿起枪来,不保护自己的亲人、保护自己的财产,我们这些东西都会被日本人掠夺,或者说被日本人杀掉,所以就要拿起武器来。这个时候,我们当时在各个根据地,我们做动员青年参加我们的队伍做的相当的成功,而且这个时候就有了那些话,叫做“父送子,妻送郎,母亲送儿上战场”。在我们河北省平山这一带,有一位子弟兵的母亲陇贯秀,这位老妈妈动员了很多人走上了我们革命的队伍。在抗日战争扩大我们队伍这方面,应该说我们党、我们军队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我们说第一种形势是动员这些农民参军,动员青年参加我们的队伍。在一些老的解放区、老的根据地,曾经就形成了实际上是一种志愿兵的制度,这种制度应该说无论是它的建立,还是后来让这种制度有所发展我们都做了不少的努力。
下面我就说第二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动员他们参军,第二种形式就是地方武装升级。
这种地方武装升级,大家看很多文学作品都会看到,有的地方会有游击队,有大区小队、县大队等等这样的武装,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通过我们对这些武装的各个方面的提高,甚至是改造,让这些队伍能够成为我们的独立部队,这样也是扩大兵员,提高我们部队战斗力的一个形式。
在这些方面,无论是红军时期,还是抗日战争时期,这些地方部队,后来编为我们正规部队,编为我们主力部队的,应该说做了很多。当然这里也有很多的故事,由于这些部队是从地方到我们主力部队来的,相对来说,它的战斗力、人员素质、兵员素质,和我们老的兵员部队是有差别的。我们这个时候经常讲,那个时候我听老一辈的革命家经常给我讲,其实我们这个部队经常是种子部队。所谓的种子部队就是那些经过长征,经过早年的国内革命战争,经过锻炼、经过考验的这些人。在我们部队里面,他们这些人是我们的骨干,是我们后来说到的所有的,甚至是几个人就可以带出几个队伍来。
这里,我们不妨说到,比如说抗日战争时期,在我们的冀东,冀东大家都知道,当年的120师曾经派了部队到冀东去,它这个地方很快就发展起了不少人。发展起来的这些人,实际上就是当时的地方武装,把它们编成了我们正经的主力部队,或者说作战部队。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了,那么解放战争时期情况呢,就有很大的变化,我们过一会再讲。今天我们说第三个兵员的来源方向。
第三个方向,是来自于俘虏的敌人、投诚的敌人、起义的队伍,甚至改编、收编的这部分人。这部分人说起来也是很复杂,比如抗日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这个时候在东北也好、华北也好,出现了大量这样的队伍。这种队伍司令多于牛毛,这个时候很多这样的队伍,当我们队伍来以后,有这样的队伍他们也在进行着所谓的抗日运动。因为它这些队伍不是我们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也不是我们所谓的无产阶级军队。这些人他们很重要的就是他们自己叫占山为王也好,拉起杆子来就开始进行他们的武装斗争也好。把这些人变成我们的队伍,这是一种极其艰苦,也是极其困难的事情。改编这样的队伍,无论是在红军时期,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应该说是很重要的任务。大家都知道,有很多部队就是由这样一步一步编起来的,后来成为我们非常有战斗力的队伍。这是一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