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校集结号>>公开课>>正文

董保存: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何以能无敌于天下

来源:国防部官方网站责任编辑:刘倩云2011-05-10 16:27

另外一个就是说到起义。说到起义的队伍,就有了咱们早期说的宁都起义,就是国民党队伍起义。说到后来的还有,我们的起义里面,就说到我们当年的共和国36位军事家之一的刘志丹同志。刘志丹同志当年被称为“兵运王”。所谓“兵运”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搞士兵运动,就是把敌人的士兵变成我们的士兵叫“兵运”。这和当时的农民运动和学生运动一样叫“兵运”。刘志丹同志早年在陕西就做了很多的兵运工作,做兵运工作做的非常成功,所以大家惯名叫他“兵运王”。做这样一批队伍,如果把它这个队伍变成我们人民军队,变成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队伍,这也是一个极其艰难、极其繁重的任务。在这方面,我们党、我们军队有着非常成功的经验,不少队伍就是这样把它变成无产阶级的队伍。

除了这些以外,我们大大小小的战斗打了无数次,有的战斗打胜利了,我们会有缴获、有俘虏,很快就用来补充我们的队伍,这在红军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都有。在红军时期的补兵,和到后来的抗日战争时期的补兵,这个方面做的都提供了非常好的实践经验,但是做的更好、更成功就是后来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这段经历,我们后边会说的非常的详细。现在我们说的在抗日战争时期和红军时期,我们的队伍改造这样的俘虏兵等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是第三种来源。

第四种来源,就是我们劝那些曾经离开队伍,后来再动员他们回到我们的队伍中来。这个在不少的单位、不少的方向也都取得了不少的成就。

为什么这么说呢?刚才我们说到,在早年的时候,那种非战斗的减员比战斗减员的人数多得多。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个问题也严重存在,解放战争时代也有这样,有的人就做了逃兵。在我们的观念里面,逃兵是一个非常贬义的词,在哪种情况下很多人就离开了自己的队伍,就回到家里;或者以请假的名义离开队伍之后就再也不归队了;有的就干脆就跑了,甚至有个别的叫拖枪逃跑了,拖枪逃跑的这些人问题就比较严重一些;还有一些人就是自己到另外一个地方去,我拉起队伍来自己干了,种种情况。解决我们人民军队兵员问题的时候,动员的这部分人重新回到我们的队伍里,这也是一项非常有意义,也有力量、有力度的工作。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些人如果当年离开了队伍,现在他又能回到队伍,他的教育和鼓舞是很大的,也足以说明我们的队伍是很有吸引力的,我们这支队伍是能够聚拢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战斗的。所以在这些方面,我觉得我们的这支队伍,在这四个方面,在战争年代,特别是在抗日战争以前,通过这四个方面,使我们队伍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壮大、不断地成长。

说到我们兵员制度的时候,我们还必须说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共产党领导下的所谓优抚制度。这种优抚制度实际上是解决我们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方面,在这一点上,我们党和政府做的很有经验,也有个别的教训。大家都知道,儿子到前方打仗,如果他的家里各种各样的问题解决不了,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的话,他是不会安心打仗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地方政府,我们党的地方领导机关,就要用很大的精力去做好这些优抚工作。这些优抚工作在战争年代开展的相当成功的例子非常多。

比在抗日战争时期,所谓的代耕制度,就是说你的儿子走了,你家里地没有人种了,由我们村子里的党支部、村委会安排人给你们家把地种了。每逢过年过节,都会有我们党的干部到那些地方去,对那些参加我们队伍的士兵的家属进行慰问,做大量的他们孩子在时应该做的工作。说到现在,甚至还有当战争年代牺牲的同志,他的战友,或者当地的政府,甚至是有一些年轻人对老人说:我们都是你的儿子,都来为你做他们要做的工作,替他们来尽孝。这样的事情很多,这些事情也为巩固我们的部队,提高我国部队的战斗力起到很好的作用。

这是我们讲到的兵员问题其中的一项要说到我们的优抚制度。

下面我想着重谈一谈,到了解决时期,我们军队的战斗力,我们怎么样解决我们兵员的问题?我们在解决兵员问题当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由于这样一项被称为新式整军运动的出现,给我们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地提升了。这一点我想在研究党史,甚至对党史、军史略知一二的人可能也会知道,在我们党史、军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新式整军运动。这个新式整军运动,用我们史学家的话来说,是我们军队党的政治工作的一大创举,是提高我们部队战斗力,加速中国人民解决战争的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就这个新式整军运动的影响,不仅仅在战争年代起作用,在和平时期、在建国之后,新式的整军的一些方法运用到了我们的部队,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种影响甚至一直到文化大革命都有。

为什么要把这个事情说的这么重,这么多?我就想要回答我们青年朋友一个问题。当时有不少青年朋友就跟我聊起来,说当时共产党的军队,人没有国民党的军队多,武器装备没有国民党的军队好,寄养各种各样的问题,国民党军队都比我们强,为什么我们用三年的时间就把国民党的几百万军队都打掉了呢?人民的军队战斗力是怎么来的?怎么样这么快、这么迅速地结束了这场解放战争的?

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我们很多人都会想到,都会遇到别人提问的问题。这和所谓的新式整军运动是分不开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当时在我们解放战争时期,由于解放战争时期从辽沈战役开始,我们部队大兵团作战的事情越来越多了,不像当年打一个仗规模都很小,打不起大仗来,大规模运动站的出现,就带来了大量的伤亡情况和兵员的缺失情况。兵员的缺失情况就是前面我说到的,当年在华东战场上王必成同志的那个旅就发生了当时的补兵。补兵到上哪去补呢?结果一个胜仗打下来之后,他跟他的领导说,你这次要跟我补多少俘虏兵。什么意思?就是因为由于打大仗,由于这些大的战斗、战役,下来大量的俘虏兵,这些俘虏兵就成了我们兵员的重要来源。这话又得再说开去。为什么?这些人本来是在穿着国民党的军服在位国民党打仗,突然一天他们成为了人民解放军的俘虏兵,这些人很快再把他补到人民军队的队伍里面,这个转变是一个极其巨大的转变。这个转变是怎么样那么快的形成了?而且很快地形成了战斗力呢?这也是一个谜,我们要揭开这个谜,就要从新式整军运动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怎么一步一步在全军推开的,把它说清楚,我想这个谜就能够解开了。

首先说起因是怎么来的?在我这里看到的资料里面,我们好几支部队都搞了“诉苦”和“三查”的活动。在西北野战军的358旅也搞起来了,这个活动后来称为运动的事情。我看了材料,大概的起因应该从西北野战军两次打榆林打不下来这个事情说起。当年彭德怀率领我们的野战军两次打榆林,结果都失败了。失败(失利)之后,他的将领都在考虑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呢?为什么榆林是一个非常难打地方,我们为什么没有打下来呢?这是什么问题呢?当时358旅是作为进攻榆林的主要部队之一,他们358旅的领导,无论是旅长黄新廷,还是政委余秋里,他们都在反复地问自己,问自己周围的人,我们为什么两次都失利了呢?他们就到部队里去做非常深入的调查研究。

在调查研究过程当中,余秋里同志在715团就跟干部战士座谈。这个时候有人说了我们打不下来,一个是由于我们对敌人的力量估计不足,不知道敌人有这那么强的力量,所以我们没有打下来;也有人说我们准备的很仓促,没有能够进行充分地战斗准备,所以没有打好;还有人说由于马鸿逵这些人来的太快了,所以我们不得不撤了,如何如何。大家觉得这都是原因,但这还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