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超摄
初夏时节,记者来到位于古城西安浐灞河畔的空军工程大学,与该校1990年后出生的学员3次“大考”不期而遇——
一次“万人大考”:该校“我党我军历史和优良传统”知识竞赛,在全校4个校区同时展开,近万名学员参赛,成绩优秀;
一次“国际大考”:该校2011年首次推选8支参赛队,参加国际数学建模竞赛,全部折桂凯旋,获得8项国际大奖;
一次“沙场大考”:该校导弹学院学员携国产某型地空导弹首次打靶,两发两中,一鸣惊人。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前夕,该校90后学员同时走向3个赛场:一支走向历史深处汲取营养,一支走向国际前沿拼搏竞技,一支走向演兵场初试锋芒。
两个“90”,3项“大考”,引发记者去关注该校开展“学好优良传统、当好合格传人”教育的来龙去脉……
好像就在一夜之间,90后学员突然进入军校
2008年,曾被媒体称为90后的“成人元年”。
这一年,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18岁新生代开始大规模迈入军营。
好像就在一夜之间,90后青年学员突然进入军校,成为军校学历教育和我军生长干部的主体。
2010年,空军工程大学对1000余名新学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他们高考成绩平均高出一本线30多分,最高的高出100多分。他们会外语,懂网络,热爱国家,关心时事,政治心态积极向上,心灵纯净健康阳光……
联系他们在汶川抗震救灾、担当北京奥运会志愿者中的出色表现,大学领导感到欣喜:“90后,是新中国营养最好的一代。他们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受益者,信息时代的体验者,和谐社会建设的经历者。对他们充满信心,就是对未来的中国军队充满信心,就是对21世纪的国防充满信心!”
山脉,有高峰必有峡谷。90后学员的素质“图谱”上,也有不容忽视的缺失——
调查显示:家在江西吉安的学员,有的从没有上过井冈山;家在红军长征出发地于都的学员,有的家里前辈是烈士,却不知其详;家在“将军县”红安的学员,有的说不出“红安精神”是什么;有的学员知道“李云龙”却不识杨业功,知道影视英雄不知道现实英雄……
据统计,曾有70%的90后学员由父母陪伴报到。一名学员队干部告诉记者:“90后学员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身上聚集了一个家庭甚至整个家族的厚望,家长望子成龙,却舍不得让他们吃苦;他们为祖国骄傲,却很少去想新中国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听说过前辈的奋斗史,但往往将之当成亦真亦幻的‘传说’……”
“他们有感情,但有时不懂如何去感恩”“他们有激情,但不持久”“用国家、部队和家长的期望来衡量,他们意志的‘骨骼’还不强壮,作风的‘肌肉’还不结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身上优良传统的‘钙质’不足”……
随着调查的深入,发生在部分90后学员身上的“传统缺失”现象,引起空军工程大学党委高度关注。
一场波及全校的大讨论,引来100次电话家访
传统!传统!这个耳熟能详的词汇,对于90后学员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场波及全校的大讨论,在校园展开——
“传统,是我们这个国家的根,也是青年的根。历史告诉现在,现在开拓未来,我们的新一代青年不知传统,就会动摇理想信念,影响学习成才,贻误立身做人,丧失与世界其他国家青年比拼的竞争力。”
“怎么认识自己的国家,怎么认识自己的民族,关系到怎么认识自己在国家民族发展进程中的位置。多一些‘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哪里去’的设问,多一些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命运的追溯和探寻,对青年来说尤为珍贵”……
“90后学员,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的‘渴望期’、形成的‘可塑期’和发育的‘成型期’。不伸给他们一双有力的手,别人就会来拉他们的手,我们下一代与前辈的血缘就有被切断的危险!”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联系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风云变幻,大学党委做出决策:固本铸魂是军队院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必须从源头上抓起、在最弱处补缺、在践行中升华,用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坚定学员政治信念,引导学员立身做人,在全校开展学好优良传统、当好合格传人“两好”教育。
随后,学校组织教员、机关干部、学员队干部,对100名学生家长进行了100次电话家访。
银线那端是共鸣——
家长高志秀,是山东菏泽的一名农民。他说:“这样做确实‘两好’,对孩子好,对国家好!”
家长吴菊,是一家民营企业负责人。她说:“学校这样做,家长支持,中国人都支持!”
家长侯水龙,是一名退伍兵。他说:“应该让天天生活在幸福中的孩子懂得珍惜幸福!”
家长余丽,是一名教师。她说:“孩子就读的是钱学森年轻时攻读的专业,我希望他成为中国未来的钱学森”……
理工类大学的新探索:把传统教育当成“工程”做
在大学政治部,记者看到一幅《“两好”教育“工程路线图”》。
把传统教育当成“工程”做,这是该校作为理工类大学颇有特色的创举。校党委按照学员所熟悉的工程化思路,设计了“打牢认知基础,增强感性认识→升华情感基础,达到情感融合→夯实理论基础,深化理性认同”的教育路线图。
——重视“首因效应”,先声夺人,先入为主。新学员入校后的第一堂政治理论课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第一次班务会主题为“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学唱的第一首歌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政治理论课前5分钟,教员都要讲“党史军史上的今天”,学校特制统一格式的多媒体课件,将这个教育小元素固化下来。政治部编写《我党我军历史和优良传统基本知识》口袋书,全校学员人手一册。
——构建起理工类大学政治理论课、兵种专业课、系列讲座课、专题教育课“四位一体”课程体系;12名优秀政治教员和基层政治主官走上讲台,为学员集中讲解我党我军优良传统;近500名学员组成60个“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研究小组”,深入学员队宣讲党的创新理论。
——建设8个传统教育基地,从黄帝陵到洛川会议旧址,从瓦子街战役纪念馆到壶口瀑布,从南泥湾到延安“四·八”烈士陵园,安排11堂专题教育课。每个寒暑假,组织学员到革命老区进行社会调查。
——确立“政工导师制”,政治理论教员对口定点,与学员队挂钩施教。
——组织“环境与成才”辩论会,确立“德育答辩制度”,开展“传统故事大家荐”活动,发动学员在争鸣中明辨是非。
——大学“红色北斗”政工网,荟萃传统教育优质资源,引导学员“读百部经典书籍、赏百部影视讲座、唱百首红色歌曲”,网上跟帖达到4000余条。大学“砺剑”电视台、“明志”广播站和《军校大学生》《足迹》《校报》等校内刊物,都由学员自主采、写、编、播……
“传统教育不是偶尔吃顿‘忆苦饭’,必须成为学员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也不是可学可不学的‘选修课’,而是成长成才的基础课、必修课。”大学党委把优良传统教育当系统工程来做的思路格外清晰。
90后学员喜欢“有亲和力的传统,可触摸的历史”
“传统教育总讲‘朱德的扁担’不行,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90后,很多人从来就没有见过扁担!”教授周薇告诉记者:新学员来报到时互相交谈,喜欢这样提问:“你喜欢上哪些网站”“你QQ多少级了”……
为赋予传统教育鲜活的时代气息,大学党委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形式,力求让传统变得更亲和,让历史变得可触摸——
校长、政委走进学员中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与学员讲传统、话忠诚,学员们感到“传统变得鲜活了,信仰变得真切了”。
大学理学院开发《红色征程》益智闯关电子游戏,学员扮演的角色最初是一名“红军战士”,走过革命战争年代的雄关漫道,百炼成钢,可以成长为“共和国元帅”。
司空见惯的“毕业纪念册”变脸,大学把《学员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手册》发给新学员,还在校园网上设立电子版,让学员随时记录在大学成长的点点滴滴,等于是为每个学员设立一个“成长博客”。
“重走长征路”竞赛,要求学员将25000块多米诺骨牌在3个小时内摆放出长征路线,还要设置从“瑞金”直到“延安”的触发机关,直至升起队旗。
强渡“湘江”,四渡“赤水”,激战“娄山关”,夺取“腊子口”……一名学员从中悟出另一番道理:“几万块骨牌之间的距离,都是用尺子一一量出来的,无形中体验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空军机务工作优良传统。”
大学还组成“晨莺合唱队”“飞天舞蹈队”等10多个学员特色兴趣团队。登录校园网文学爱好者网页,记者看到一篇“名作赏析”:梁衡写瞿秋白烈士的散文《觅渡,觅渡,渡何处》。思考题是:你怎样看待一名知识分子的坚定信仰?学员石奇发表在校报上的一篇文章更是别有新意:《雷锋是向谁学习的?》……
格外引人注目的,是该校5名博士生导师组成“博导讲师团”。他们有句话说得很形象:“从学员身上找到‘端口’,找到‘下载方式’和‘驱动程序’,才能给他们加载这支军队的优秀基因。”
他们讲课的切入点,往往是学员们易于理解的科学常识——
几何和魔方原理:一张纸剪去一角,会出现5个角;一个魔方有6个面,转动任意一个面时,至少会产生5个不同的结果。导师如是说:“传统的缺失、价值观的偏移也如此,会导致人生出现更多的缺陷。”
“八路军认字就在背包上”触动了学员什么
点击大学“红色北斗”政工网,学员徐健写过一篇博文:“今天是入学后的第3次月考,我的成绩依旧不理想,我常常走神,是走是留?”
一度,学员入学后成绩普遍下降。一名2009级学员,第一学期曾连“挂”3科,而这名学员入学成绩曾是本专业前5名……
原因何在?这名学员坦言:“高中阶段拼命学习,就是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如今愿望实现了,下一步往哪里走,自己却没有好好想过……”
仿佛了解他的所思所想,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大学组织新学员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学习。一路走,一路看,徐健归来后刷新了自己的博文:“当年,八路军将士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真不容易!和他们相比,我不禁汗颜:我有什么理由逃避学习?”
一年后,徐健成为学员队模拟连的连长,去年还被评为“优秀学员”。
调查还发现,2010级入学新学员中,真正了解和清楚所选专业前途的不到25%。一些学员来校后,得知自己将来是“修飞机的”,不禁大失所望。
为此,大学把长期以来形成的“红旗”精神、“天箭”文化细化为12个专题教育,在学员中开展“知专业、爱专业”专题传统教育活动,还在空军部队建立10个毕业学员综合素质调研基地,推行“英才培养计划”等改革举措。同时,在全校学员中评选表彰“十大勤学创优学员标兵”,邀请校内5名专家教授做客大学“砺剑”电视台,给学员讲述自己的成长历程。
学员赫安齐在校报上发表一篇《我心向党》的散文。没想到,这篇文章居然引来一台“在党旗下成长”的主题晚会。晚会中有一个小品《零分》,是发生在大学的真人真事。刘云江副教授给学员打分,只有零分和满分,而且没有补考,因为“未来战争不给军人补考的机会”。
一系列教育活动成效显著。去年以来,全校8篇研究生论文入选全国全军优秀论文,其中1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全军第一名;学员吴云,成为大学工程学院51年历史上第一个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学员参加全国各类竞赛,共获331项奖励,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
家长600多个来电、100余封来信感叹“孩子懂事了”
新学期一开学,大学理学院学员向勤的家长给队干部打来电话:“感觉娃娃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600多个家长来电,100余封来信,感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变化。
记者获知一个数字:今年寒假期间,70%以上的新学员能够“为父母做一顿饭、洗一次衣服、洗一次脚”。
这些事情简单吗?简单!这个数字普通吗?不普通!
这缘于大学开展了“感恩党的关怀、感恩国家培养、感恩军队教育、感恩人民养育、感恩父母关爱”专项教育,帮助90后学员饮水思源,健全人格。他们组织学员重温朱德元帅的文章《回忆我的母亲》,每到教师节、中秋节、母亲节,大学还倡导学员每人为父母、老师发一条祝福短信、打一个问候电话。采访中,教员薛海龙给记者展示了学员发来的65条生日祝福短信:“手机内存小,存不了,还有近300条节日祝福短信珍藏在电脑里呢!”
变化在悄悄发生。河南商丘籍学员李乾坤,在学校食堂勤工俭学,节省津贴,先后给妹妹和父母寄去1万余元。寒假期间,他主动为全队同学拆洗被褥81套,每套都一针一线绣上同学的名字……
据统计,寒假期间,上千名学员参加了公益活动,90多人走访了家乡军烈属,100多名学员进行义务普法宣传。该校“蓝色贝雷帽”爱心小组4名学员,在云南贫困山区徒步跋涉3天,走访慰问了5个村庄的20多名贫困学生……
学员高地发告诉记者,今年寒假期间,他参加了当地火灾救援,按照学员《综合素质学分制》规定,他将获得奖励学分1分。
原来,大学将学员参与“两好”教育社会实践折合成学分,定期汇总评定,记入学员档案。学员们高兴地说:“这好比一个储蓄银行,综合素质学分表就是学员个人账户,实现了综合素质‘零存整取’。”
据统计,上学期大学新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员达1744人,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50%。本学期开学一周内,就有462名学员申请入党。今年4月,1200多名即将毕业的学员发出“以优异成绩向党汇报”倡议,在“毕业设计优秀率100%、体能达标100%、服从分配100%”决心书上签名。
短评
给人以星火者,必怀火炬
胡主席指出:“我们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空军工程大学针对90后青年成为新一代大学生主体的实际,广泛开展“学好优良传统,当好合格传人”的“两好”教育活动,方法科学,形式多样,效果明显,值得全军院校乃至全军部队借鉴。
给人以星火者,必怀火炬。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以青年为主体的军校学员是军队的未来、国防的脊梁。军队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源头和基地,军校学员的培养质量关系着党的事业、国家的前途和我军建设的科学发展。军事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既传播知识的火种,也传播真理的火种,帮助青年学员从我党我军优良传统中汲取成长营养,坚定忠诚于党的政治信仰,激发学习成才的内在动力,夯实立身做人的品格基础,进而承担起祖国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教育与时俱进,优良传统的火炬才能长明不熄。空军工程大学“两好”教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特点,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越是传统教育,越要富于时代气息,越要贴近教育对象的客观实际。空工大帮助学员由知史而明理、由知恩而图报、由知传统而重践行的成功做法说明,革命传统教育必须贴近时代、贴近官兵,在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亲和力上下功夫,特别是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和发挥官兵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自我培育的创造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创新教育方法,增强教育实效,打好意识形态领域主动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