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校集结号>>迷彩青春>>左边图片>>正文

两名90后军校学员寻访长征路的见闻感悟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南京政治学院学员 刘大君、任诺扬责任编辑:张衍飞2012-11-09 16:51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当吟诵着毛主席这首气贯长虹的《七律·长征》诗时,不能不令人想起20世纪中国历史上那举世闻名、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作为军校新闻专业的学员,今年8月7日至22日,怀着对革命前辈的崇敬,带着对长征的无限向往,我们利用暑假时间沿着党的28年革命红路,离开南京踏着革命前辈的足迹,从上海一大会址、嘉兴南湖开始,经过革命摇篮井冈山、英雄城南昌,再从红都瑞金、长征出发地于都踏上长征路,瞻仰广州起义纪念馆、韶山毛主席故居、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桂林八路军办事处、遵义会议会址、仁怀四渡赤水的茅台渡口、四川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三军会师地甘肃会宁,再从西安、延安、西柏坡最后到达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此次行程13500多公里,途径十一省、市、区踏访了20多个红色革命胜地,成为寻访长征路征程中年龄最小的现役军人。

由于暑假时间有限,为赶时间,我们基本上都是夜间乘火车,白天踏访红色纪念地,在酷暑高温下平均每天荷重约50斤。除了长途必备的物品和工具,我们还带了一台电脑和一台数码相机。一路上除乘火车、汽车等代步工具之外,我们还搭过三轮车、乘过摩的,有的路段路况较差,甚至背着背囊徒步行走。最终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历尽千难万险,征服万水千山,成功实现了寻访长征和红色革命路。 

时代重任的感召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6周年、建军85周年。翻开寻访长征路的史册,惟独没有军校学员。更让我们感到紧迫的是,那些见证历史的老红军年龄越来越大了,人数越来越少了。作为一名军校学员,我们有责任寻访那场人类历史上的壮举——长征,为我们年轻的一代军人争口气。

28年前,《经济日报》原副总编罗开富用了368天的时间徒步寻访长征路,每天坚持写一篇文章,开创了中国乃至世界新闻史上一年间走路最多、写稿最多的壮举,受到聂荣臻、杨尚昆、邓颖超等老红军的高度赞扬。他的《红军长征追踪》与斯诺的《西行漫记》、索尔茨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起在为三位记者写的长征之书。以色列的职业军人武大卫亲历长征后,深有感触地说,“这次长征之行,让我知道了什么样的军人才是真正的军人,才是能够打胜仗的军队,才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军队”。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脚底板下出新闻”。作为新闻人,要写出有价值的文章,必须迈开双腿走到实践中去、走到基层中去。

作为全军政治院校最高学府的学员,我们深受部队大家庭的培养和历练,深受学院浓厚政治理论的熏陶和教育,深受《解放军报》等媒体中老红军、老干部报道中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取得革命胜利的大无畏精神的感召,深受学院各级领导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以及孤身独访“三长”(长江、长城、长征路)的老兵练红宁的鼓励和感染。在党的十八即将召开之际,我们决定以寻访长征和红色革命路的特殊方式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与此同时,作为新时期的接班人,我们想通过走长征路来挑战自己,证明自己,用长征路上的见闻开拓视野,丰富人生经历;向革命老区人民学习,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以实际行动告诉同龄人长征是宝贵的精神食粮,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作为“中国军事记者摇篮”的一名军队未来的新闻人,我们也有责任迈开双脚,踏访老一辈红军走过的足迹,了解课本上所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宣传和弘扬长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