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就是那个扶贫事迹被拍成电影《周末村官》,在大别山老百姓心中打下深深烙印的人吗?这就是那个爱民形象被改编成黄梅戏《香椿树》,在无数江淮儿女心中筑起精神丰碑的人吗?
一面锦旗,印着1000多个老百姓的手印
2001年10月,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全面展开。六安市金安区区委决定委派一批干部骨干驻村工作,绿化办主任周世友被派往椿树村。传播理论“火种”责任重大,担当党的“形象大使”使命光荣,然而摆在这位“播火者”面前的却是困难重重。
两年前,周世友曾到椿树村开展过一次调研,情况糟糕得几乎让他“临阵脱逃”:前任村支部书记因贪污被法办,村主任因经济问题被免职。椿树村成了远近有名的“困难”村:贫困户多,残疾人多,村民打架斗嘴、偷鸡摸狗的事常有发生。唯一的村办砖瓦厂亏损20余万元,给集体留下不小的经济债务。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400元。村民住房十有九间是茅草屋。现任村领导班子面对积重难返的困境,竟集体请求辞职……
面对一个“烂摊子”,其实上级领导对周世友期望不高:一要打气鼓劲,稳定一下党支部“一班人”的思想;二要办好两亩成材林砍伐手续,好还些债。周世友当过兵,他深知在军人的字典里没有“退缩”二字;他明白一名党员的人生视野中揉不进“苟且偷生”的沙子。尽管已作好充分思想准备,可任职的头一个星期还是让他的心“拔凉拔凉”——召开全村党员大会,大家反应冷淡;传达学习教育活动精神,大家应声者寥寥。
那晚,周世友辗转难眠:“哀莫大于心死,椿树村穷,不怪群众怪干部。当务之急是要办几件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儿,把党支部的形象重新树起来!民心回来了,组织生产搞发展的信心也就有了。”第二天他把村班子成员喊到一起,自己动手做了几盘小菜,几个人边吃边聊。周世友从家长里短,谈到生活生产,再谈到党的宗旨,说出了从心里流出的话:“上级交给的任务,咱们一定要完成好!不然对不起父老乡亲的信任,对不起组织的期望。”
他说得好,做得也好。一周时间,他走访了54家困难户,寒冬腊月脱下身上的棉衣给孤寡老人穿上……
接下来的日子,周世友一件件为民解难。村里青年李青松刚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就患病,高位截瘫,几度自杀未遂,周世友无数次上门找他谈心,拜亲访友为他寻找生计,最后自己花钱在市区租下一个摊位,每天让家人用轮椅推着小李上班。
椿树村有个“白毛女”叫杨明遥,丈夫前些年买辆四轮车跑运输,不到一年惨遭车祸去世,身后丢下几万元债务。面对家里开了七八道裂缝的两间破草房,杨明遥一夜间愁白头发。为还债,“白毛女”带着孩子平时连炒菜的油都舍不得买。周世友带着村干部天天跑信用社、跑政府机关,为她争取减免债务、申请无偿援助,并每月坚持从工资中拿出钱来倾心相助。债务还清了,杨明遥在周世友面前扑通一声跪下哭喊:“共产党的干部是我们家的活菩萨啊!”
到了春节,周世友回到家准备过年,椿树村便出事了:老生产队长卫平伦的妻子患有精神病,儿子痴呆,过年时,病妻一把火把家里房子烧得精光,自己光着身子站在村头傻笑……听到消息后周世友放下手中包的饺子,连夜租车赶回村里和村民们一起筹集米面肉食和衣被,把卫平伦一家安顿下来,掏出身上所有的钱塞到卫平伦手中。
在这期间,周世友和村委班子一起,狠抓管理生产,清账退赔、停息还贷,同时还规定村务活动、上级来人一律在群众家搭伙,实行“零招待”制度。他将村里砖窑厂由集体企业改成股份制企业,搞活经营;同时大力发展经济果林,向荒山要效益……一项项富民举措的实施,使群众很快看到了曙光——村办窑厂改制后,一举扭亏为盈,年上缴利税25万元,不久,椿树村基本还清债务。
半年的驻村蹲点时间很快就到了。2002年3月的一个早晨,周世友悄悄收拾完行李,打算回城里机关上班。可一出门,1700多名父老乡亲提着鸡鸭、拎着花生、苹果、山药赶来了。他们打着“听总书记话,跟共产党走”的横幅,有的把鸡蛋全部涂成红色往他包里塞,有的哭喊:“周主任你不能走啊!椿树村需要你……”
从村委会到村口两公里的送行路,周世友竟然整整走了4个小时。周世友此刻才知道,临走前夜,村民们每家每户凑钱,为周世友赶制了一面偌大的锦旗,上面写着“殷殷百姓情,拳拳公仆心”,上千个村民在上面按了手印。此时,一些村民跪倒在地请求周世友留在村里。
周世友眼里噙着泪花,嘴边喃喃地对乡亲们说:“其实应该跪下的是我们党员干部,乡亲们有这么多困难,都怪我们干部来得太迟了。我一定会再回来看望大家的。”此时此刻,他知道,自己今生与椿树村的感情割舍不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