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老兵俱乐部>>老兵英才>>公务员>>正文

“老兵”周世友:种植椿树村的春天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朱 达 胡广飞责任编辑:李丽娟2011-08-17 09:12

 

1000余张车票,见证10年艰辛扶贫路

周世友当过15年兵,参军时虽只有初小文化,可他踏实苦干,从一名战士逐步成长为团组干股股长,先后3次荣立三等功、15次获嘉奖。他至今喜欢别人叫他“老兵”。

岁月荏苒,让我们细细数一数这位老兵在椿树村走过的10年扶贫路。

周世友家的一个本子上贴着1000多张公共汽车车票。10年间,几乎每到周末,周世友一下班就坐公共汽车到椿树村去了,到了周一,天还没放亮,又乘车赶回城里的林业局上班。细心的妻子便将其中一部分车票收藏起来贴在本子上。椿树村村委会也为周世友这个“编外周末村官”准备了一间“林业特派员办公室”,作为他在椿树村的一个家。期间,周世友没事就到五保户、贫困户家嘘寒问暖,出谋划策,或是在林间巡逻看护他亲手栽种的树。

几年前的一个冬天,贫困户尹德珍的丈夫患乙肝去世,她和儿子也被传染,平时家里门可罗雀。周世友在省城花了大半个月工资买了中药,下班后给尹德珍家送去。那晚,风雨交加,周世友错过末班公交车,他是怎样背着装满麻袋的150余包中药到椿树村,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但是,尹德珍母子清楚地记得,当他们在连日的绝望中打开家门时,周世友腿上流着血,像刚从泥水中捞出来一样出现在他们眼前。他还从衣服口袋中掏出300元钱,让母子俩去买点肉补补身子。娘儿俩当时就感动得哇哇大哭。有人听了连说,周世友傻,为了村民的病,自己连命都不要了。他却朴实地说:“我向乡亲们承诺过,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共产党的干部一定要说话算话,不能让乡亲们失望。”

椿树村地处江淮分水岭。有一年,一场大旱眼看就要让全村颗粒无收,周世友急得血压直往上蹿。他拿起锹镐,和几个村组负责人一起,准备在两座山冈间筑坝修水库,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这也是椿树村百姓几代人的梦想。施工中,周世友皮肤快晒裂了、口唇干裂出血,那双挥锹的手肿得萝卜般粗;他两次累倒在大堤,被送到医院抢救……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座容量6万余立方米的水库终于建成,从此椿树村山更青了、水更绿了、人笑得更甜了。

这些年来,周世友带领村民修通7条贯穿每个自然村的机耕路,买来钢钎和炸药,将村里那座小石岗上的石头全部炸开,栽下480余亩红心李和水蜜桃,把荒山秃岭变成“花果山”,将昔日贫瘠的土地变成乡亲们的“聚宝盆”和“绿色银行”。

水留住了,路修通了,但村里群众对用电却一直不满意:过去村里就一个变压器,抽水抗旱电机不转,加工稻谷饲料要到十多里外。老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有空就往供电部门跑,争取到3台大功率变压器。架设电线杆时,年过半百的他带领村干部和党员,承担最重的体力活。一次抬水泥电线杆,由于绳子滑水泥杆砸在周世友脚趾上,至今他的脚指甲仍缺着一块。

然而这还不是周世友付出的全部。前年,周世友为乡亲们种树时,突发脑溢血晕倒在工地上。许多村民看到周世友歪着嘴、瘸着腿瞒着医生偷偷返回工地时,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电网改造成功后,村里电价降低了6成,黑洞洞的山村亮堂了,僻静的山村欢腾了。乡亲们说:“感谢党给我们送来了光明,感谢政府给我们百姓带来好光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山里人相处讲究以心换心、以诚待诚。村民们都说,周世友为了椿树村把身子都弄残了,咱们老老小小也要对他好啊!周世友觉得:一个人的身体可以有缺陷,但一个党员的人格不能有缺陷,一个党员的精神境界不能出现污点和瑕疵。

10年的大部分节假日,他陪椿树村孤老和残疾人度过

入夜的椿树村,万家灯火,菜花溢香,秋虫鸣唱。周世友静静站在山顶俯瞰整个村落。此刻,他几乎可以感受到每一只虫鸟的呼吸,每一棵草木的生长节拍,这一切律动形成心之潮、心之涛,将他的灵魂和血肉紧紧淹没在脚下的热土里。

那年夏天的一个夜晚,周世友穿着民兵迷彩服在树林中看护苗木,突然发现有3名歹徒在盗伐树木,歹徒冲他疯狂地号叫“让开”,他本能地把身体挡在了树前,护住一棵树苗说:“我是林业局的,这些树是为政府、为百姓们种的,你们要树不行,要命有一条!”歹徒随后一斧头砍来,周世友一闪,左腿还是被砍中了,鲜血汩汩直往外冒。周世友迅速将行凶歹徒胳膊一别,夺下利斧。几名歹徒顿时被一身正气的周世友吓呆了,纷纷夺路而逃。周世友说:“其实当时心里很害怕,是身上的迷彩服给我壮了胆。”

一提到家,周世友的妻子说:“他有三个家,一个在老家,一个在六安市,一个在椿树村。”

老家是生他养他的那个家,这个家承载着父母对他的养育之恩,他本应在父母面前尽心尽孝。1984年,他刚转业到林业局上班之初,父亲嘱咐:“要像在部队里一样,把政府和乡亲们交代的事情做好。”一句话使他担负起沉甸甸的使命,也使他欠下一份做儿子永难偿还的心债:父亲弥留之际,喊着他的名字,看不见他的身影,那一刻,周世友正在给村里忙乎……没见老父最后一面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六安的家是30多平米的出租房。家里除了一张藤条编就的椅子,一台黑白电视机,一个衣柜和两张床,几乎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当。结婚20多年,新婚时岳父送给他的一件如今已褪色卷边的皮衣,至今仍是周世友参加重要活动才穿的体面“礼服”。周世友自己每月只有固定工资,妻子没有工作,每月只有300多元补贴。母亲86岁高龄常年卧病在床,大女儿下岗后在路边开大排档。妻子说:“其实家里实在太需要老周了。”可每当女儿生意忙需帮忙,老人生病需抓药,周世友往往已经出发,颠簸在前往椿树村的乡村巴士上。

椿树村共有25位孤寡老人和12位残疾人,散落在22个大大小小的茅屋里,十分孤苦。这10年来周世友有8个春节是和椿树村的孤寡老人一起度过的。为给这些孤老和残疾人建个温暖的家,周世友四处跑资金,拉赞助。打水井、架电线、添家具……这些都需要钱,当资金不够时,他想把家里唯一的房子作抵押,贷款修建残疾人之家。

妻子听后眼睛都瞪圆了,压在心中多年的委屈终于爆发了:“家里吃的喝的你从来不管,自己不过星期天、节假日不算,还要搭进我们住的房子,一旦房子被收走了,那一家四口人岂不是要睡到马路上吹西北风!”望着妻子委屈的泪水,周世友也心痛,可椿树村那些残疾人更牵动他的心。最后妻子流着泪,许久不说话,算是默许了。于是,周世友用自家房子抵押贷款8万余元,建起一座24间大瓦房的残疾人之家。

扁担挑水两头搁,顾得了一头,顾不了另一头。周世友对家人内心也充满愧疚。为能和家人一起过个年,有一年除夕,周世友把椿树村的高永华和患有智障的张克收两位老人接到家,为老人煮上红枣汤、鸡蛋,还带他们逛街。那晚,智障老人张克收吃多了,稀屎拉了一裤子,周世友的妻子一面帮着洗床单、洗裤子,一面忍不住地抱怨老伴:“你还不如在椿树村过年呢!”然而她深知:“村里乡亲占据了他的心,扶贫帮困就是他的命。”

这些年,地方政府和军队各级组织奖励和慰问周世友的钱有17万余元,可每次钱还没在手里捂热,他就用在给贫困乡亲发红包、资助贫困失学儿童、或者种树修路上了。

2008年1月,12岁的小女孩邬陈莉罹患骨癌,周世友捧着一个募捐箱,顶风冒雪站在街头3天,为邬陈莉筹集到4.6万余元善款。2004年初,一位名叫周世茂的老大爷找到周世友诉苦,原来老两口唯一的女儿突遇车祸,失去生活来源,老板不管不问,镇上派人交涉,肇事方死不认账。周世友了解情况后马不停蹄地去跑交警、民政部门,咨询政策、了解法规,他一面向市政府、法院投诉,一面向媒体呼吁……不理解的人讥讽他,有人持刀恐吓他,这都没阻挡住他维权的脚步,最终他为可怜的老两口讨得14万余元的赔偿款,老两口当场激动地抽泣起来。

2010年9月,挂任金安区毛毯厂中学名誉校长的周世友,将学校奖励给他的十几万元奖金全部捐给了椿树村,为村里修了1公里多的水泥路。近3年来,在周世友的协调下,椿树村建起了镇上第一个康居点,200多户农民喜迁新居,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周世友在椿树村的“家”有好多个。一年春天,周世友在一处窝棚里发现一位八旬老人,他叫刘自如,是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如今孤苦伶仃一人生活。望着随时会倒塌的破落窝棚,周世友从家里拿来一件军大衣、一桶食用油送给他。看到村里还有许多这样的老人,他索性搬来和他们一起住。刘自如老人去世后,周世友用酒精帮他揉搓遗体使四肢软化,用热水把他全身洗干净,换上买来的寿衣。至今,他已为椿树村8位老人送终。

2011年春节,周世友拿出了自己4个月的工资共14000多元,为村里34名五保老人、残疾人、贫困户买米买油,并为每人发了50元的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