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名退役多年的老兵。1979年的南疆战火,在父亲的右手手掌上留下了一条4厘米长的疤,那是在一次战争中,被敌人流弹打中的。然而,比身体的伤痛更铭心的,是对战友的怀念。小时候,我常常半夜被父亲的呓语惊醒,他在梦中叫着一些陌生的名字。
父亲退伍后被分配到镇政府工作,当时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包干到户的形式点燃了乡亲们的生活热情,村民们恳求父亲回村担任支部书记。在那个人人想进城镇工作的年代,父亲毫不犹豫地回到村里。
“我的身上背负着牺牲战友们的嘱托,我们说好的,活下来的人,要干出双份的成绩,要为社会多作贡献。”父亲如此向家人解释,对村民们许下了“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承诺。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时,父亲首先提出了自费修路。那段日子,他几乎每天都到深夜才回家,在四处游说下,几乎全村村民都加入了修路的队伍中。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也是在那次修路中,父亲被一块大滚石砸伤,右脚脚踝严重粉碎性骨折伴肌腱断裂。受伤后,他却忍着伤痛坚持留在工地干活,直到右脚肿地穿不下鞋才去医院检查,因此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从此留下了跛脚的毛病。可是父亲却带着村民修了16公里长的盘山通村公路,之后又带着大家自费修建5000多米的农田灌溉水渠,种植500多亩柑桔、800多亩烟叶,200多亩大棚蔬菜,创建了县里第一个种植、养殖示范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过于繁重的劳动,大量透支了父亲的精力。2009年,父亲被确诊为帕金森综合症,行动开始出现明显的颤抖,记忆力也急速衰退。他花了3天的时间,把村务室里的档案分类,将文件资料、印章等物品贴上标签。怕忘了村民交代的事情,父亲随身携带纸、笔,随时记笔记。因为病痛,父亲辞掉了职务,却申请当起村里义务调解员、资料员。他说:“只要我还活着,就让我为大家做点儿事吧。”
父亲,绿色军营走出来的老兵,一位铮铮铁骨、敢于担当的男子汉,他用自己的一生,坚守着兵的承诺,书写着兵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