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老兵俱乐部>>老兵英才>>公务员>>正文

军转干部孟庆松的不了军旅情

来源:中国军网责任编辑:陈爱平2013-12-13 15:13

孟庆松的不了军旅情

接收单位100%满意率,军转干部100%满意率,原部队也是100%满意率——这是宿迁市军转工作近四年交上的满分答卷,而这份答卷的“缔造者”,正是市军转办主任、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军转安置处处长孟庆松。一提起孟庆松,这几年转业到宿迁的军转干部无不交口称赞,过去转业到企业退休的老同志更是赞不绝口。

孟庆松也是一名军转干部。十年前,他从南京军区某团副政委转业到宿迁市原人事局办公室任副主任,一干就是6个年头。这期间,他年年被省人事厅评为省信息宣传工作先进个人。2009年8月,组织上成立了军转办,他通过竞争上岗,改任军转办主任。从此,孟庆松便与宿迁军转干部结下了不解之缘。

满怀感情履职

“真诚服务”铸就“兄弟情谊”

上任伊始,由于另外一名同志还兼着调配上的工作,军转办实际只有孟庆松一个人。军转安置工作、军转服务工作、企业军转干部工作,在兄弟市是三个部门的工作,而在宿迁是“三合一”。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他从没抱怨过。作为一名军转干部,他深知这份工作的意义和责任。他热爱这份工作,也需要这份工作,有许许多多“老军转”等着他去服务。

不懂业务怎么办?他就虚心向兄弟市的同行们请教,向自己的同事、分管领导请教,一闲下来就翻看以往的军转工作资料,认真研读军转安置工作的政策文件。靠着军人那股韧劲,既当领导又当办事员的孟庆松,在边干边学中,很快就熟悉了军转业务,理清了军转安置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谈起为群众办事和服务,孟庆松有句口头禅,“根本态度要端正”。自从当了军转办主任,他就跟转业干部讲,“军转办的大门永远向你们敞开,你们随时来随时欢迎,军转办就是你们的‘娘家’,你们有什么需要和困难,只要我们能做到的,我们一定会做。”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一茬一茬的转业干部,只要从孟庆松手上过的,他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有许多转业干部在没转业之前,就从以往转业干部那听说了孟庆松,跟他了解宿迁的军转安置情况,孟庆松总是热情耐心地给他们介绍,并送上一句暖心话———“欢迎你们回家”。每年举办的军转干部适应性培训班是孟庆松与转业干部的见面会,他总是先介绍自己也是一名军转干部。

如果说他把“新军转”当成兄弟一样去尽心,那么面对“老军转”,他就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去服务。以往召开企业军转干部座谈会,老同志都是坐在会议桌的外围,而他总是让老同志坐在内圈;接待老同志来访,他总是仔细倾听,认真记录,从不轻易插话;每逢“八一”、春节,他总是建议领导召开座谈会,一个县区一个县区跑,变上访为下访,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只要听说哪个老同志生病住院,他总是第一时间到医院看望,嘘寒问暖。久而久之,一些老同志不管是不是他分管的事,都喜欢找孟庆松反映,到他办公室坐一坐、聊一聊。

任职4年多来,孟庆松设身处地为企业军转干部着想,为老同志排忧解难。先后为他们协调解决了生活补贴、节日慰问标准与周边市基本平齐,以及提高门诊费提取基数等问题。

正是因为这些扎扎实实的工作,再加上科学合理的安置政策,近4年来,宿迁市军转安置工作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关注的焦点。军转干部安置满意度实现了“三个百分百”,也保证了军转干部零上访。在今年9月29日的企业军转干部座谈会上,一位老同志动情地说:“孟主任为我们的事情忙前忙后,操了不少心,我们怎么还好意思去上访呢?”

营造安置氛围

“被动接收”变成“主动申请”

“军转工作事关国防建设大局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安置好转业干部就是讲政治。”这是孟庆松对军转工作的认识。在他眼里,军队转业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重要的人才资源,做好军转安置工作,不仅有利于加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也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有利于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也正是由于军转安置工作的特殊性,很多人对这项工作知之甚少。如何让全社会从上到下重视这项工作,争取到最好的政策和最大的支持,是各地军转办最头疼的一件事。但近年来,宿迁市在军转安置工作中连续保持着两个百分百:即转业干部100%是公务员,团职干部100%安排职务,无论是省里,还是兄弟城市,一谈起我市军转安置工作,都会竖起大拇指。究其原因,与孟庆松苦心孤诣在全市营造军转安置工作的良好氛围息息相关。

军转工作要想顺利开展,首先得主动争取领导的支持。“每年省里的安置工作会议开过之后,有什么新的政策和动向,我们及时整理成材料,报给局领导和市领导,让他们第一时间了解到上面的精神,掌握上面的政策。”孟庆松说,除了地方领导,他还积极争取宿迁军分区的支持,每次有什么材料,也会给军分区和武警支队的领导报送一份,让驻地部队也了解掌握军转办的工作情况。为了让领导更加熟悉军转工作,了解转业政策,军转办还专门订了《转业军官》杂志等资料,定期报送给相关领导。

为了推动军转安置工作,每年市里都会成立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2010年,调整小组领导成员的时候,有人提出来也按照省里一样,由分管的副省长和厅长来领导安置工作小组,“当时我就提出来,还是要按照宿迁以往的传统,由‘一把手’来担任小组组长,这样就显得重视这项工作,推动起来也方便。”正是因为孟庆松的坚持,这个惯例才得以保留,“所以相比其他兄弟城市,我市在协调编制岗位时相对轻松一点。”

对上要宣传,对下更要引导。在每年军转干部正式培训之前,孟庆松增加了一次“预备会”,给军转干部打好“预防针”,念好“紧箍咒”。“转业军官安置工作就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往下传,今年转业干部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下一年军转安置工作的好坏,如果印象差,接收单位就不待见转业干部了。”

让孟庆松欣慰的是,近几年部队转业干部到单位之后,都是任劳任怨,尽心尽力,深受接收单位的欢迎,满意率都是100%,这也为军转安置工作顺利开展打下了牢固基础。“商务局、环保局、城管局每年都接收军转干部,现在甚至都主动写申请,找我们要干部。”孟庆松自豪地说。

多方沟通协调

“磨烂鞋底”做好“桥梁纽带”

“军转安置工作牵着两头,一头是部队,一头是地方,实际上军转办是部队与地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孟庆松经常这样定义自己的工作。在他看来,军转工作的核心就是协调和平衡。如果协调不好,接收单位和军转干部两边都抱怨,军转工作就没法开展。面对矛盾和困难,他从不退缩,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坚持,实现了接收单位和军转干部“双满意”。

2010年度的军转安置工作进入选岗阶段后,两名优秀的营以下军转干部表示想到市经济开发区工作,但由于开发区刚刚组建,编制很少,根本没有岗位空缺。当时,市直机关安置工作也已经结束。为了尽快协调到适合的岗位,让这两位同志安心投身家乡建设,孟庆松多次往返于经济开发区、市编办和市直机关之间,两次向时任市委书记缪瑞林提交申请报告。

最终,在孟庆松的努力下,两人意想不到地分别走进了市农业委员会和市公安局工作。选岗那天,两人情不自禁地紧紧拥抱孟庆松,三人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军转干部安置工作的难度不言而喻,但随调家属安置工作更是难上加难。而近4年我市在安置随调家属时,只要原来有正式编制的家属,随调回来都有编制,并且都是对应岗位安置。

“安了小家才能兴国,家和才能万事兴。作为军功章里的‘另一半’,如果不能安心扎根于宿迁,军转干部又怎能在本职岗位上施展抱负?”孟庆松深知这个道理。

2012年,正营职干部龚守宽从新疆边防部队转业回到市直机关工作,其爱人原来在部队驻地民政部门工作,有事业编制,这次随调回来后也想继续到对口单位———市民政局工作,但是当时该局事业编制已满,不再接收。

为了协调到编制,孟庆松努力说服组织,先后4次到市编办进行协调,想安排到有编制的住建局房管处工作。通过努力,市编办同意了,可单位却不愿接收。为了说服住建局领导,孟庆松多次打电话和上门做工作,给该局领导介绍安置政策、家属的能力表现。有时侯,领导在外忙,他就站在办公室外等,直到领导回来,当面汇报。最终,孟庆松的不懈争取,深深打动了该局领导。

每当随调家属工作安置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孟庆松总是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在任军转办主任的这4年里,他先后协调解决好出现安置困难的家属17人,这其中协调时间最长的近4个月。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还会不断地改进创新军转安置政策,我要让军转干部始终在满意的岗位上实现抱负。”采访孟庆松时,他满怀激情地说,“我这个‘老军转’的血管里依旧澎湃着军人的热血,军人永远不会停止战斗,退伍不能褪色,军转干部需要我的时候,我就会挺身而出,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