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使国民经济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发展必须有新思路,有市场、有效益的速度,才是真正的、健康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出现阶段性变化的新情况下,必须坚决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我们注意把各方面主要精力引导到调整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我们坚持全面调整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着力抓好调整产业结构这个关键。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在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下调整结构的必然选择,既可以消除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又可以带动装备制造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质量第一。严格控制新上加工工业项目,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组织实施了1000多项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在短期内实现了产业化。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作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体系。通过推进改革开放和加大投入,使我国信息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三是积极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采取国债贴息、改进技改项目审批等办法,支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五年全国共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66万亿元,比前五年增长67%。一批大型企业走出了依靠自身力量提升技术水平、增强竞争能力的新路子。同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以纺织行业为突破口,逐步扩大到煤炭、冶金、建材、石化、制糖等行业,关闭了一大批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淘汰了一大批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了部分过剩生产能力。四是努力发展服务业。放宽市场准入,改善发展环境,推行现代经营方式和技术,使传统服务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支持和鼓励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提高产品质量是兴国之道,也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根本之策。我们通过采用国际标准,推广先进技术,加强认证认可工作,强化质量管理,使各行各业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