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党史重大事件发生地: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来源:中国国防报作者:汪娜 裴贤责任编辑:杨红
2016-06-29 01:05

梦想的征程

■本报记者 汪 娜 实习记者 裴 贤

结束语

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

因为,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历史的选择就是人民的选择。

后天,我们将迎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95华诞,本报推出的“探访党史重大事件发生地”系列报道也于今日画上句号。这个栏目努力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在时空的交汇点上再现我们党波澜壮阔的壮丽征程,实地寻找我们党战无不胜的红色基因。正如开栏的话中所说,追寻红色足迹,解读历史密码,校正前进方向,获取前行动力。我们找到了吗?是的,我们找到了。

那是承载于南湖红船的“信仰”,是矗立于南昌城头的“信念”,是井冈山上开辟的“道路”,是宝塔山下秉持的“宗旨”;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党指挥抢”的不变军魂,是“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记者一路行走在历史的深处,一路追随党的精神谱系里的向导,一路感悟从苦难走向辉煌的风云激荡,一路完成灵魂的洗礼和精神的长征。

一路探访,一路追寻。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忠实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中国开辟了一条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道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一路追寻,一路展望。当前,中国共产党正领导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承载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理想的红船,依旧静静停泊在嘉兴南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巨轮,已经起航。一个响亮的声音回荡在中华大地:“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长风破浪,日出东方。

6月23日,北京市平谷第四中学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实践课程。本报记者 汪 娜摄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习近平

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些日子里发生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会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甚至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2012年11月29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地方,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殿堂,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这个梦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夏日的6月,记者走进庄重的国家博物馆,探寻中华民族寻梦、追梦、圆梦的征程。

走进“复兴之路”展厅,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铺展开来。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把大清帝国打落“谷底”,从此国门洞开,风雨交加。自签订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起,70余年间,中国被迫同列强签订了数百个不平等条约,几乎以每月一份的速度经受着列强的凌辱。晚清重臣李鸿章痛心疾首地写道:“中国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国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

“中国像一个巨大的立方体,在排山倒海的浪潮中,它会倾覆,但在浪潮退去后仍顽强地矗立在那里,以另一面正视世界,永不消失、永不沉没。”在静寂的暗夜里,在厚厚的冻土下,一粒梦的种子也在深深地植根、悄悄地萌发。

穿行在中华民族百年激荡的历史隧道中,无数仁人志士舍生取义,无数英雄豪杰奋起抗争的悲壮画面逐一展现在观众眼前。与此同时,一条充满艰辛而又浩气长存的复兴之路也逐渐在记者眼前清晰起来。

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历史的长河大浪淘沙。在经历了种种艰辛探索之后,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承载民族希望的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推向了新的高度。“中国共产党正以令人震惊的发展创造着人类的奇迹,向世界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力量。由一个政党来领导一个大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并迅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杨共乐说。

从新中国成立“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到新世纪“强起来”,我们党凝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实现了中国发展的每一个进步、每一步跨越。

“中国梦连接了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同时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直通的桥梁,把党的意志和人民的共识、民族的情感连接了起来,也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民族、人民的自觉责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黄振春告诉记者。

我们曾经辉煌,我们期待复兴。习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并站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照片前,发表重要讲话时令人激动的生动场景如昨。

翻开圆梦的“时间表”,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3年多的时间,距离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只有30多年。站在距离梦想越来越近的历史节点,记者不禁感慨万千。

3年多来,中国在惊涛骇浪中稳步推进,铿锵前行,第一个一百年的目标已胜利在望,中国人民有更大的信心将第二个一百年梦想变为现实。

3年多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的观众超过2300万,厚厚的留言本上一段段留言、一个个梦想、一份份力量表达着同样的情感:生活于这个时代的人们是幸运的,参与并见证这个时代发展的人们更是幸福的。

3年多来,每年的11月29日,国家博物馆作为“中国梦”的发源地,都要重温习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讲话精神,以此激励全馆职工敬业爱岗,勤奋工作,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吃上放心的食品,喝上清洁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些梦想虽然具体朴实,却是13亿人真真切切的中国梦。为习总书记一行担任讲解员的国家博物馆展览二部原主任、“复兴之路”基本陈列项目负责人、研究馆员曹欣欣现场聆听了习总书记的讲话,她的愿望是,不负总书记嘱托,当好一名传播者,将中国梦和见证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珍贵文物故事传播给更多的人。

德国汉学家、民族学家南因果博士认为,中国梦是亿万中国人的梦想,也是世界的需要,是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的梦。

是的,中国梦不止于中国,更开放于世界。习总书记在多个国际场合回应了世界的关注:“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中国梦不是关起门来做自己的“小梦”,而是做一个开放、包容、共享的“大梦”。

“一带一路”战略、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投行……面对中国梦引发的世界冲击波,美国《新闻周刊》载文称,中国梦将“重振中国光辉史”。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则看得更远:中国的梦想,不仅关乎中国的命运,也关乎世界的命运。

复兴之路,穿越百年,绵延至今。今日之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依然面临着“行百里者半九十”的严峻考验。

走出国家博物馆,举目望去,长安街车水马龙,天安门广场游人如织,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耸立,镶嵌在碑座四周的汉白玉大浮雕生动地概括并展现出中华民族历经艰难困苦而始终不放弃梦想的追梦征程。

今天,梦想的太阳不再像一个半世纪前可望而不可即,也不像一个甲子前那样遥远,它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万道朝霞正光耀在我们的眼前……

(《中国国防报》2016年06月29日 01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