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聚光灯不再聚焦、当从电视画面中淡出、当报刊上名字不再出现,第75集团军某旅政治工作部副主任黄松的后典型成长之路,究竟又有着哪些故事?让我们走近黄松,感受一位先进典型的“后典型时代”。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一名典型的“后典型时代”
■李远军 王 翔 彭 田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午饭后,第75集团军某旅政治工作部副主任黄松点开微信朋友圈,一句评论跳入他的眼帘。
黄松心里咯噔一下,他迅速点击回复:“命运只是借口,只有努力,一切才会好起来。”
这条朋友圈是黄松读罢路遥的《人生》后有感而发的,而上面那条评论来自一名基层干部,他曾在黄松面前感慨工作不顺,书中主人公命运的坎坷,让他有些对号入座,遂如是留言。
这并不是黄松第一次在网络上和战友们互动。他时常会发一发朋友圈,有对人生的感悟,也有转发的好文,而下面总会有一些战友的点赞和评论。在旅里,不论是机关干部还是基层官兵,都把他看作知心大哥,大家吐吐苦水、开开玩笑,黄松都尽量回复,有时还和大家交流探讨。
第一眼看到黄松,戴着眼镜,干练利落——这也是黄松从指导员到教导员,从团政治处主任到旅政治工作部副主任,每一名接触他的官兵对他的第一印象。
黄松曾被原四总部评为“全军优秀基层干部”。作为党的十八大代表,接受过习主席亲切接见。交谈时,他语气谦和,笑声爽朗,若不是提前知道他的情况,很难发现他头上的典型“光环”。
有人说,典型有时代性,终会湮没于历史的洪流。而熟悉黄松的人却清楚:“他做任何事都很认真,富有激情,从没感觉到他‘过气’了。”
当聚光灯不再聚焦、当从电视画面中淡出、当报刊上名字不再出现,黄松的后典型成长之路,究竟又有着哪些故事?让我们走近黄松,感受一位先进典型的“后典型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