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传播的挑战与对策

作者:龚清晨责任编辑:杨思晨
2017-08-24 11:02

提 要: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使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资讯的主要来源。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跨越转型,给意识形态的传播在传播环境、传播模式、传播审查等方面带来了挑战。本文以习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试就新媒体意识形态传播面临的有关问题进行解析。

关键词:新媒体;意识形态;挑战;叙事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意识形态传播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首要内容。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舆论环境复杂,西方国家基于制信息权在世界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中占据优势地位的现状未能改变,而开放互动的新媒体给我国意识形态传播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深入分析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传播的新问题新挑战,为我们抓住机遇探寻新时期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具有深刻意义。

一、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性

“意识形态”属于哲学范畴,是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意识形态将会影响我们看待问题的立场和角度。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意识形态传播是执政党能力建设的重要维度,也是实现政治共同体繁荣稳定、增强执政合法性的“护体神功”。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要发挥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作用。

互联网是中西方进行意识形态争夺的重要领域,新媒体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关键场所,我们要倚重新媒体占领舆论高地,为我们的意识形态积极发声。习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了在新媒体上进行意识形态传播的必要性,他指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新媒体上的网民自称“草根”,那么新媒体就形成了一个“草野”,即民意的汇聚地。新媒体成为了解民意的主要来源,面对各种各样的意见和观点,应该通过意识形态传播加以正确引导,避免受到西方话语的迷惑。

二、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传播的新挑战

依托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新媒体天然地具有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新媒体浪潮与民主化发展相辅相成。新形势下,曾经取得过显著成效的传统意识形态宣传模式已不再适应时代需求,意识形态传播正在面临转型时期的多维挑战。

(一)新媒体传播环境复杂,形成观点的“伪自由”市场

新媒体看似是一种技术产物,然而其并非是完全客观中立的。美国学者希利斯·米勒提出“媒介就是意识形态”,西方国家在传播上拥有的技术优势让新媒体与生俱有更倾向于西方的属性。全球化背景加剧了西方与非西方国家在传播资源占有上的不平衡,西方价值观通过新媒体传入国内,使意识形态对抗转为更加直接地正面交锋。西方宣扬的所谓自由、民主观念,对国内受众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和迷惑性,在传播中成为了一种更具优势、更加“文明”的话语体系,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威胁。

在开放、自由的新媒体环境中,任何用户都可以畅所欲言。新媒体成为一个观点自由的市场,各种不同的意见、观点、信息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传播、交流、碰撞。从表面上来,网民的知情权和自由表达权得到了一定保障;然而实际上这种“自由”是虚幻的,在新媒体上得到广泛传播的观点很少是用户主体独立思考的结论,它们往往是通过网络意见领袖的二级传播得以扩散,比如微博上的大V等等。这些意见领袖的观点并非总是客观中立,他们中有的人为西方势力所操纵,通过放大社会矛盾、鼓吹西方民主,并利用个人影响力混淆视听,搞乱了新媒体的舆论环境。

(二)新媒体传播路径变更,影响了传统的议程设置效能

美国传播学家迈克姆斯和肖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旨在说明大众传播对人们思考内容的影响力。在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中,意识形态的传播是单向的,政府通过媒介制定的议程引导着公众,政府通过对主流媒体的管控形成了一个全国统一的自上而下的舆论场。

然而在网络赋予的自由、开放空间中,人们的话语权得到极大地释放,更多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话题得到网民们的关注和传播。人们对于公众事件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态度,政府很难再像以往一样借助专门的宣传部门循序渐进地向人们“灌输”某种意识形态。新媒体中的很多热点事件一开始仅仅是个人议题,这些个人议题经由新媒体的广泛传播成为公众议题,甚至直接对政府议题产生影响。最近几年网民掀起一股在微博晒雾霾照的热潮,这迫使政府将防霾治霾问题提上议程。新媒体双向互动的传播格局改变了传统的意识形态的传播路径,政府的“线上”执政能力有待提升。

(三)新媒体传播把关弱化,增加了“噪音”干扰的风险

“把关”是进行传播管控的重要方式,它可以使大众传播信息在传播领域的进入和流出都受到控制。政府的意识形态传播效能的实现更是直接依赖于严格的把关制度下进行的信息筛选和舆论引导。

在传统媒体中,新闻从制作到呈现在受众眼前,经历了来自编辑、媒体领导层到政府监管层等众多层级严密的把关,它所发布的新闻是相对客观严谨的,传统媒体通过把关将新闻可能产生的不良舆论效果置于可控范围以内并且给予了积极健康的引导。然而,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消解了把关的能力。新媒体中的每个用户都可能是传播主体,而且用户的身份具有隐匿性和分散性,要对他们进行监管几乎是不可行的。

三、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传播的策略

居安思危方能转危为安。面对新媒体这个处处是挑战的传播环境,当前我国意识形态传播任务虽然艰巨,但前景依然充满希望。我们需要从增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时代适应力、提高意识形态叙事能力和提升网络舆论监管能力三方面来应对意识形态传播的内外困境,不断更新新时期执政能力和话语体系。

(一)坚守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

在新形势、新环境、新问题下,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就是要主动适应时代和网民的利益诉求、适应全球化大背景下的机遇和挑战、适应新媒体发展话语创新和形式创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大前提下,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能力

讲好故事离不开好话题。意识形态事关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其重要性不容质疑。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意识形态”这个词对他们的生活是陌生的、抽象的、甚至是不关心的。如何将“意识形态”这个深刻严肃且与网民息息相关的话题变得易于接受,关键在于化大为小,变大问题为网民关心的实实在在的小问题。这要求我们更关注网民的诉求,关注网民的切身利益,把视角聚焦,把身段放低,将意识形态传播融入到小问题、小事件中。

讲故事离不开好形式。传统媒体的意识形态传播往往是长篇大论的说教,这与新媒体碎片化的叙事、视觉化的表述、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表达风格格格不入。为了在新媒体时代激起一般大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兴趣,扩展我们党意识形态传播的范围,提高传播实效,传统的意识形态传播内容面临着“去精英”化,向大众化、通俗化转型的挑战。

(三)提高网络舆论监管能力

“明枪易挡,暗箭难防。”面对西方国家对于我国意识形态的打压和侵蚀,一方面,我们要尽快在网络传播的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努力摆脱西方传播资源的霸权式封锁和意识形态的同化。另一方面,实现意识形态安全,需要发挥好网络舆论监管作用,需要顶层设计和法治建设相结合,需要政府监管和媒体自律相呼应。

精心培养网络舆论意见领袖。在重大问题、关键时刻、敏感事件上,发挥意见领袖的强大影响力,传播权威信息、传递正能量,避免恶意诋毁和造谣跟风。

积极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配合。尽管新媒体风头更盛,传统媒体在专业性、真实性、责任感上的地位却是新媒体难以企及的。推动传统媒体转型、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协同发展,让正面声音扩大影响范围,净化网络空间传播,发挥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

加速完善网络管理体制。习总书记在网络安全与信息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形成良好网上舆论氛围,不是说只能有一个声音、一个调子,而是说不能搬弄是非、颠倒黑白、造谣生事、违法犯罪,不能超越了宪法法律界限”。新媒体是自由的平台,但这种自由是相对而言的,它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法律法规的监督下运行。

总结

新媒体看似是采取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变得更加完善和清晰,实际上网络本身就游离在“实景”与“虚拟”之间,也就是说新媒体既可扬善,亦可助恶。我国意识形态既然避免不了要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的途径,那么就要积极适应新的传播环境,将新媒体作为我们进行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阵地,化挑战为机遇,维护发展好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