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余远来 冯俊腾责任编辑:岳修宇
2017-11-27 03:17

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应该如何理解?请关注今日的《解放军报》——

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应该如何理解?

66058部队排长  冯俊腾  

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加强对外宣传、提高国际传播能力。习总书记曾指出,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推进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国外很多人对中国发生的奇迹有着浓厚的兴趣,想破解中国成功的秘诀,对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理性认识逐步加深。然而,国际社会对我们的误解也不少,“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不绝于耳。现在国际舆论格局总体上是西强我弱,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话语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不少方面还没有话语权,甚至处于“失语”状态,我国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还没有充分转化为话语优势和文化软实力。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提高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迫切。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必须大力创新话语体系。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对外话语表达,增强文化传播亲和力。要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使故事更多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要用好新闻发布机制,用好高端智库交流渠道,用好重大活动、赛事平台,用好中华传统节日载体,用好海外文化阵地,用好多种文化形式,让中国故事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话题,让中国声音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同。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要抓住民主人权、民族宗教、反腐倡廉等西方对我们存在“认知错位”的关键问题,深入研究、各个突破。要统筹好内宣外宣工作,对内报道要考虑国际影响,对外报道要兼顾国内受众感受。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必须积极主动讲好中国故事。要想国际社会了解和接受我们,就要主动把我们的想法说清楚,让正确的声音先入为主,盖过种种负面舆论和奇谈怪论。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我国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是成功的。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把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从哲理、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深入阐释中国梦。结合当代中国实际与时俱进,多讲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讲好中国故事是全党的事,各个部门、各条战线都要讲。要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各类资源,奏响交响乐、唱响大合唱,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让中国声音愈来愈洪亮。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  余远来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