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战化从用好作战短语做起
——有关“军语”使用的调查与思考
■解放军报记者 范江怀
一言不慎 反胜为败
李峥是空军某飞行团的副参谋长,这位飞着目前我军最先进战斗机的飞行员,最近有一个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吐槽”:尽快规范统一我们的作战短语!
见到记者后,李峥说了一个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败仗”。在今年进行的一场实战对抗中,他和他的僚机本来占据着场上优势,并把对手牢牢锁定。但在与僚机的配合中,有一个作战短语用词不当,使自己的僚机产生了误解,结果被对手翻了盘,反胜为败。
从小在北京长大的李峥,普通话说得很标准。此次实战对抗中,不是话没说清楚,而是话没说精准。这也应了一句老谚语:到哪个山头就得唱哪里的山歌。在现代高强度的实战对抗中,显然得有一套贴近实战的非常实用的作战短语。
实战短语有多么重要?现代空战基本上属于“秒杀”,胜败之间的转换几乎在眨眼之间。李峥跟记者解释说,歼击机与别的作战平台或者说作战终端不同,是多重任务集于一身。比如说坦克这个作战平台有3-4个乘员,驾驶、炮长、车长等战位分别有人担任,但战斗机就不一样,一个人得干几个人的活,脑子常常不够使。现在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大数据、云计算极大地扩展了我们思维和行动的空间,但是,所有的信息情报也好、指示命令也罢,传输到作战平台或终端的作战用语都必须简明扼要精准,否则就会贻误战机。
汉语博大精深,据称,一个词最多的有70多个意思。当我们在实战对抗中,要琢磨一个词有几个意思的时候,错失良好的战机就成了大概率事件。李峥对用好作战短语的感受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强烈。
李峥是一个有心人,对我军使用的作战短语作了一番研究。他说,我们在实战对抗中发现了一架战机,通常的报告口语有3种用语:发现敌机、发现友机、发现战机。相比之下,外军同样的作战用语各有3个词,简单明了,说者朗朗上口,听者一听就通。我们现在用的作战短语用词多不说,而且容易混淆,表达也不够精准。例如,发现这个词,是目视到的,还是雷达捕捉到的;是看到了,还是看清楚了——有点语焉不详。
类似的模糊用语还有不少。比如,在实战中发现敌军发射导弹时,外军针对发射的导弹类别分别有3个词,某公里以内的近程导弹是一个专用名词,某公里到某公里的中程导弹又是一个词,而远程导弹又是另外一个词,表达得非常精准。听到不同射程导弹的用词时,只要自己的战机在射程之外就不用管它,如果在射程之内就得赶紧采取规避动作。相较而言,中文表达就有点模糊和啰嗦,一个名词前面有时得加上好几个定语才能说清楚。显然,这难以适应实战化的需要。
其实,我军为了避免“误听”,在实战中也有很多创造性的做法。比如,1、7、0三个容易混听的数字,不说是“壹柒零”,而说是“幺拐洞”。在实战化的训练中,官兵们也有一些创新的做法。不过,令“李峥们”苦恼的是,现在的作战短语该由谁来界定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