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有态度的老牌军工企业转型发展思考侧记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邓序顺 胡晓光 邹维荣责任编辑:杨思晨
2017-12-08 03:06

中船重工集团华舟重工公司作为一家老牌军工企业,在经历三次危机后,并没有被困难所击倒。相反,他们在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病源后,不惜刀口向内、刮骨疗毒,开出了一剂精准狠的“药方”,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化解企业发展的深层危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变革的力度,不经历凤凰涅槃,怎能浴火重生?或许华舟重工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思考。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三次惨痛教训 换来新的腾飞

——一家有态度的老牌军工企业转型发展思考

■邓序顺  胡晓光  解放军报记者  邹维荣

一家企业要发展,创新是第一动力。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创新驱动, 打造国防工业发展的新引擎。军工企业作为国防科技工业的主力,要想在未来发展中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问题,唯有通过创新,不断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才能创造出一流的军工精品。

曾因核心竞争力不足陷入“离场”危机、曾连续3次产品验收未通过几乎失去重要客户、曾因保障部队演习不力让部队官兵颇为不满……对一家军工企业来说,遇到这些棘手问题,都是足以致命的。中船重工集团华舟重工公司作为一家老牌军工企业,在经历三次危机后,并没有被困难所击倒。相反,他们在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病源后,不惜刀口向内、刮骨疗毒,开出了一剂精准狠的“药方”,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化解企业发展的深层危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变革的力度,不经历凤凰涅槃,怎能浴火重生?或许华舟重工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思考。

面对核心技术不过关、对接部队需求不紧密,延误抢险救灾时间的经历——

从顶层设计攻关,靠自主创新实现弯道超车

有这么一段经历,是华舟重工挥之不去的阴影。在一次抢险救灾任务中,一条50多米长的断桥沟壑,挡住了救援部队前进的路线。驻鄂某部紧急受命携某型机械化桥抢修道路,50多名官兵,竟用了10个小时才抢修成功。桥是架通了,却延误了救灾时间,这让官兵心里很不是滋味。

没想到,曾让官兵信得过的装备,关键时刻却“掉链子”。对此,官兵颇有微词。当部队把问题反馈给企业,华舟重工领导的心里同样不好受。

客观上讲,这次问题有特殊因素,现场的河床受到洪水冲击,形成了近6米深的沟谷,沟谷底部松软,难以提供稳定的支撑,装备难以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实现大跨度架设,部队只能临时改变抢修方案,由人工架设装配式桥梁,这大大延长了架桥时间。

“遇到问题,不能总是给自己找理由。平时对接部队需求不紧密、产品核心技术不过关,当任务真正来临,装备却满足不了任务要求,我们企业难逃其责。”企业总结会上,董事长余皓严肃地说,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研发出既满足部队实战化训练需求,又能满足抢险救灾要求的新型大跨度桥梁。

“研制新型大跨度桥梁,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研究院院长舒畅感慨地说,长期以来,欧美等国对我国实施严格的技术封锁。要想摆脱这种困境,唯有自主创新。

这是华舟重工的一次大胆尝试。51米重型支援桥,他们采用了全新架设技术,这种架设方式在世界上并无样本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项目组将课题化繁为简,先拆分成四个核心子课题,组建小团队分头细化调研攻关,经过大量计算和风洞模拟试验,终于攻克了这一关键技术。“不用人工、不用吊车,仅仅用了1个小时,大桥犹如一条蛟龙伸出长长的臂膀,横跨在华舟重工试验场。”

如今,51米重型支援桥不仅列装我军,而且企业还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在国外也赢得良好的口碑。

莫桑比克灾害频发,由于没有先进的水上救援装备,人员财产损失严重。该国辗转多国,四处寻找应急救援装备供应商,华舟重工产品的综合性能和技术参数完全达标,该国最终锁定华舟。

无独有偶。今年1月,泰国南部遭受了近30年来最严重的洪涝灾害,冲毁了苏梅岛与帕岸岛的多个路段,危急时刻,泰国工程兵部队紧急调拨从华舟重工采购的应急模块化桥参与救援。短短45分钟,一座生命之桥迅速架起,车辆人员顺利通过。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