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有态度的老牌军工企业转型发展思考侧记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邓序顺 胡晓光 邹维荣责任编辑:杨思晨
2017-12-08 03:06

面对组织权责不清、生产效率低下等管理方面弊端——

从自我革新入手,靠创新机制赢得主动

一次不顺利的交付,引起了华舟人的反思。

10年前的一个午后,赤壁的秋天有些许凉意,但一楼的会议室内气氛十分紧张,坐满了人,会议桌的一边是军方用户,讲话声音洪亮,轮流发言;另一边围坐的是公司参会人员,他们竖着耳朵听,掌心却在冒汗。

如此尴尬的场景源于这么一件“糗事”。公司负责生产的某后勤装备马上就到交付日期了,由于车底盘和外购件连续出现质量问题,连续3次验收没有获得通过。俗话说,事不过三。军方验收组组长在会上指出,“你们作为总装厂,在外购件的选择、采购、保管等方面出现问题,如果不从源头上分析原因,不迅速制定有效措施,今后就不要合作了。”

言语很重,叩击心门。尽管企业在军方划定的最终交付节点前完成了质量问题的整改,但如果不从根子上找出原因,类似的问题还会发生。

“有‘病症’就要开‘处方’。必须改变当前粗放的管理模式,建立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经营管理机制。利用10年时间,再造一个新华舟。”公司第四次战略研讨会上,公司领导班子形成一致共识,一场轰轰烈烈的体制机制改革就此拉开了序幕。

“华舟重工的劣势是地理位置差、生产加工能力几近饱和。如果不适度扩大企业规模、实现企业整体战略转移,华舟重工将很难再有新的发展。武汉一家造船企业,位置好、容易吸纳人才,成功实现并购,对企业未来发展是一片光明。”谈及这次并购,余皓内心十分激动。

对军工企业来说,如果只把自身的业务定位在军品市场,那么军品需求一旦处于波谷时,企业就没有回旋余地,经营状况必定会出现危机。适当进行多元化拓展,并购一些企业,不仅可以弥补自身的短板,还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华舟重工的改革之路并没有止步于第一招棋,企业规模是大了,如果运行机制没有变化,企业依然难有作为。

“以往,我们主要是依托公司市场部进行市场调研,将信息反馈到研究院再进行装备研发。这种模式往往使我们难以直面需求,市场反应速度慢、研发效率低,难以适应市场的发展节奏。”舒畅告诉记者。

军工科研部门是军工企业的“优质资产”,激发起他们的活力就牵住了企业内部变革的“牛鼻子”。

随后,华舟重工果断启动研发部门的改革,成立了新的研究院,将职能定位与市场对接。不仅如此,为了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他们通过改善薪酬制度体系,加大创新成果奖励力度,完善绩效考核机制,鼓励技术人员在项目中扛大梁、挑重担。

在一系列新举措的实施带动下,企业的研发能力不断跃升。去年,在某型钢桥项目的研发过程中,3位年轻人仅用1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三弦杆柔性节点桁架机构”这一关键技术的研发。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