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图读史丨我军的这些个第一次,你知道几个?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责任编辑:任爽
2017-12-07 16:10

红军长征“近战武器”大盘点

悠久历史——大刀片

自1927年南昌起义以来,红军转战南北,尽管缴获许多武器,但是有一款冷兵器红军一直大量装备,它就是大刀。冲锋号响起,手持大刀呐喊着冲出阵地的红军战士让敌军胆寒,飞夺泸定桥战斗中,22名勇士拿着“花机枪”,背着大刀片,冒着对岸敌军的枪林弹雨,爬过了晃悠悠的铁索,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

博物馆珍藏的红军大刀。

红军将士在练习刀术。

游击队好伙伴——梭镖

梭镖作为红军的制式兵器,不仅仅是红军精神的象征,而且确实是这支军队的主战兵器之一,1934年10月开始长征时,红军就携带了梭镖6101支。

这款武器制造简单,节约铁料,配上一根木棍,村里的铁匠用不到一斤铁就能造出来,极其适合缺少枪支而又资源有限的红军。它使用便利,稍加培训就能掌握使用技法,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善于近战的红军来说,刺刀见红时,长长的梭镖面对敌军更有“一寸长一寸强”的奇效。

梭镖是红军的标志性武器。

霹雳火——木柄手榴弹

从1927年南昌起义开始,有一款武器伴随人民军队近90年,它就是有着“木柄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称呼的木柄手榴弹。红军中的木柄手榴弹,主要是仿自德国M1924式手榴弹,按照生产厂家不同又分为巩造、晋造、汉造和宁造等多个式样,是红军战士手中为数不多的“重武器”,堪称“步兵大炮”。

德国M-24木柄手榴弹。

现在,很多长征影视剧中,红军战士往往在冲锋前大量投掷木柄手榴弹,这是不准确的。虽然红军兵工厂在1934年就能制造木柄手榴弹,但因工艺要求和成本较高,长征时期红军使用的木柄手榴弹几乎全部为缴获,获得较为不易,是“稀缺品”。

尝尝我的木柄手榴弹!

与使用黑火药、威力有限的马尾手榴弹相比,爆炸威力大、破片多的木柄手榴弹简直就是手榴弹中的“劳斯莱斯”,红军战士都把它当作宝贝,不遇到激烈战斗,哪舍得随便就扔。

听说木柄手榴弹和硬仗更配哦。

自给自足——马尾手榴弹

手榴弹是红军的基本战斗兵器,中央红军长征开始时,携带手榴弹76525颗,基本人手一颗,这其中的绝大部分,是红军自制的“土手雷”,也就是俗称的“马尾手榴弹”,这也是红军屈指可数的能够自给自足的武器装备。

马尾手榴弹是红军少数能够自给自足的武器。

这种手榴弹外形奇特,一个圆圆的弹体后面结着一根粗粗的麻绳,很有点中国古代流星锤的味道,使用方法也颇为独特:抓住马尾,旋转数圈后再抛出去,射程比木柄手榴弹远出不少。由于使用黑火药和土引信,跋山涉水过程中容易受潮,马尾手榴弹在战斗中往往是“一炸两瓣”,出现哑弹也是常事。

尽管威力有限,但马尾手榴弹仍是缺枪少弹的红军将士争抢的“攻坚神器”,在攻克天险腊子口的战斗中,红军大量使用马尾手榴弹,炸得敌军人仰马翻。不少老红军回忆,战斗结束后打扫战场,光不爆炸的马尾手榴弹就找出100多颗,山崖上挂满了爆炸后留下的“马尾巴”,足见当时战斗的激烈。

马尾手榴弹得名于它长长的“马尾”。

横扫千军——毛瑟C-96手枪

毛瑟C-96手枪,口径7.63毫米,原产于德国,弹匣容量10发。外号驳壳枪、快慢机、盒子炮。在德国乃至欧洲,这款手枪由于价格贵、重量大,加上威力比普通手枪大又比步枪小,有点上不上、下不下的鸡肋味道,所以几乎无人问津。

C-96手枪火力凶悍。

但是这款手枪传入自动武器缺乏的中国后,立即受到了中国军人的追捧。也由于特殊的抛壳方式与方正的木头枪盒,被称为驳壳枪、盒子炮。当时的正规军、杂牌军、游击队,都以得到一支驳壳枪为荣。据统计,仅在上海口岸进口的驳壳枪就有40万支。在中国,不仅有大型兵工厂在生产,小型兵工厂甚至乡间作坊也有仿制。

德国原版毛瑟C-96。

朱德南昌起义时使用的C-96警用手枪。

红军中除了连排级干部配驳壳枪,高级首长的警卫员也都是配备驳壳枪。需要突击作战时,也往往抽调驳壳枪配属给突击队使用,作为“花机枪”的补充,因为能够连发的驳壳枪,等于是一支小型的冲锋枪,火力还是很猛的。这款枪也参加了长征中几乎所有的大小战斗,为装备落后的红军提供了猛烈而宝贵的火力支援。值得一提的是,朱德参加南昌起义时,使用的就是一把驳壳枪。

红二方面军6师18团在石阡以西突破敌人封锁时,曾歼敌23师一个营,缴获过一支新式二十响“快慢机”。这支能打单发又能打连发的驳壳枪,让之前只见过单发驳壳枪的师长郭鹏高兴得爱不释手,足见红军官兵对这款武器的喜爱。

“盒子炮”是红军突击队员的标配武器。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