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磨合:擦出创新火花
项目立项了,经费也有了,谁知两人却吵起来了。
“一开始两个人的意见就出现了分歧。”对两人合作之初的情景,营领导历历在目。
求胜心切的杨凡,只打算做适用本专业固定芯数型号的维修插头,因为研制更方便,利用现有材料很快就能完成投入使用。而李建华却想得更远,航空插头种类各异,倘若能适用多芯多型号的插头,不仅节省材料,而且携带方便,战场上也更为实用,可谓一举多得。
李建华从雨伞收放动作中找到创新灵感,他手拿实物向杨凡不厌其烦讲原理,最终说服了他。
好事多磨。在研究确定辅助拆卸工装时,两人意见又相左。李建华拿出一个复杂精密的设计方案,但执行起来难度不小。实践经验丰富的杨凡,建议用现有的鲤鱼钳子,不仅用起来方便,又不需重新设计生产。这次,杨凡说服了李建华。
为尽早拿出设计图,李建华发挥理论优势,业余时间带着杨凡翻阅了几大摞资料,“啃”掉十几本教材。不料,第一张设计图纸送到厂家,对方给出“设计与生产有差距”的意见,让两人一时进退两难。
“我们迅速调整好了状态!”他们联系航空专家给予技术指导,对设计适用度和制作材料进行反复论证,设计图纸终获通过。
产品生产出来后,杨凡发挥实践特长,带着李建华一头扎进阵地检验效果。然而,思维缜密的李建华,再次敏锐地意识到产品有一定缺陷。
每一次自我否定,就推动创新前进一步。杨凡把多年电路检测故障的实践经验倾囊相授,李建华则向厂家寻求维修效果检测解决方法。最终“出炉”的产品,既具有故障定位、拆卸维修、效果检测功能,又适用于多芯多型航空插头的维修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