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国际资讯>>正文

新华国际时评:德国何以获得以色列信任

来源:新华社作者:袁震宇责任编辑:杜汶纹2014-02-25 19:08

新华社北京2月25日电(新华社记者袁震宇)德国总理默克尔24日访问以色列前夕,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在以色列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提及1965年联邦德国和以色列建交时,两国内部都不乏质疑:以色列怎么可能信任德国呢?

的确,半个世纪前,以德两个国家的手虽握到一起,却难言热诚。二战期间“血海深仇”带来的不信任,对以色列人来说,深植于滚烫情感之中,消除殊非易事。

如今,怀疑的冷眼已变成热诚的款待。此番默克尔到访,以方的态度从总理内塔尼亚胡的欢迎辞中可见一斑:“以德两国有着在悲剧与希望中铸成的独特联结,有着伟大的友谊与合作”。双方不仅深度讨论巴以和平进程、伊朗核计划等共同关切的国际问题,还开始筹划明年两国建交50周年纪念活动。

德国和以色列之间形成牢固的互信,德国是主动方,靠的是反省历史的坚定态度和弥补伤害的切实行动。

首先是清晰的谢罪态度。1970年,时任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遇害者纪念碑的“惊世一跪”,令世界至今动容。1995年,时任德国总理科尔在以色列的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双膝下跪,再次代表德国向受害者道歉。默克尔本人则一再表示,对于纳粹的罪行,德国应该承担起“永恒的责任”。

其次,坚持弥补伤害。德国1952年与“犹太人对德国索取物质赔偿大会”达成第一个赔偿协议,赔款相关事宜写进了德国法律。迄今,德国政府和“索赔大会”达成20多个协议,累计提供了超过700亿美元的物质赔偿。根据去年5月达成的最新协议,德国政府承诺于2014年至2017年向全球约5.6万名大屠杀幸存者赔付7.72亿欧元。在德国财政紧缩的背景下,这一举动更加难能可贵。

物质补偿不能抚平受害者及家属的创伤,更无法抹去历史的黑暗一章。但从客观上说,这样长期坚持的谢罪之举体现了德国对大屠杀受害者的责任感,有助于消解仇恨。

第三是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建交以来,德以两国在政治、经济、防务、科技、文化等领域持续开展合作。自2008年开始,德国与以色列每年开展一次政府间磋商。此次默克尔访以,内阁成员大多随行,两国几乎所有政府部长都坐在一起,面对面协调对接,合作的高效与务实可想而知。

根据以德两国研究机构共同组织的一项民调,61%的以色列人对德国就历史问题的反省表示满意,80%的以色列人认为以德关系已实现正常化。

赢得信任,需要诚实;既要对历史诚实,也要对受害者诚实。德国赢得以色列信任,靠的是对“永恒的责任”长年不懈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