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6月14日电
中新政府间第三个合作项目凸显“哑铃效应” 助推“一带一路”
新华社记者刘健、赵宇飞、张琴
200多亿美元重点项目落地,双方资金融通的政策创新,我国内陆通向欧洲、东盟等地的多式联运业态初现雏形……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启动仅半年,已凸显“哑铃效应”,有力助推“一带一路”战略。
半年创造诸多第一 “哑铃效应”凸显
中新(重庆)项目是中新政府间第三个合作项目,半年来创造的诸多“第一”令人欣喜:境外企业首次到内陆地区发行“熊猫债”、首次打通重庆到东盟的公路联运大通道、首次实现通过渝新欧铁路到新加坡的铁空联运……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陈光炎形象地比喻说:“重庆和新加坡产生的‘哑铃效应’,就像两个功率强大的电灯泡,通过互联互通的电流串联起来,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照亮周边广阔的区域。”
中新(重庆)项目管理局局长韩宝昌介绍,双方围绕金融服务、航空、运输物流和信息通信技术四大重点合作领域,推出“11+7”政策创新体系,已细化成96项具体的创新举措,如中国人民银行同意在重庆开展股权投资基金人民币对外投资业务、重庆企业赴新加坡发债、个人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三项跨境人民币创新改革试点等;探索与新加坡实现铁、空、公多式联运;重庆机场计划向新加坡开放“第五航权”等。
“中新项目的战略考量重点在于能否增强辐射力和机制的可复制性,从而高度契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重庆市副市长陈绿平说,与此前两个中新合作项目不同,双方既会在重庆两江新区建设产业园,还将在金融、物流等领域开展大量无形的合作,合力打造一张“互联互通”网络,重庆则是这张大网的运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