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国内新闻>>正文

“垃圾围城”六大焦点透视

——专访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有关负责人
来源:新华社作者:新华社记者 杜宇责任编辑:王李宇薇2014-02-25 09:39

新华社北京2月25日电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垃圾围城”愈发成为城市发展之痛。

垃圾处理形势究竟怎样?应该怎么看待垃圾焚烧?垃圾分类难在哪里?“垃圾围城”能否得到缓解?围绕这些热点话题,记者专访了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有关负责人。

垃圾处理设施能力不足问题愈发凸显

问:怎么看“垃圾围城”现象?

答:在我们看来,“垃圾围城”是一个形容词,形容当前垃圾处理工作面临严峻形势。2012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到1.71亿吨,比2011年增长700万吨,增长速度有增无减,总量很大。超负荷运转也大大缩短了垃圾处理场的寿命,设施能力不足问题愈发凸显。针对这种情况,2011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垃圾处理问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提出了运用综合手段,全面解决垃圾处理问题。这一意见是垃圾处理的一个纲领性文件,目标任务已经明确,下一步依靠各级政府认真落实。

垃圾处理能力的增长超过产生量的增长

问:“垃圾围城”现象能否得到缓解?能否给出一个时间表?

答:目前,我国垃圾处理水平有所提高。2012年我们受住房建设部委托,承接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等级评定活动,累计有490座填埋场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约占全国填埋场总数的84%。

尽管垃圾增长速度很快,但是目前垃圾处理能力的增长已经超过了产生量的增长,据我们所知,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这是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出台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总投资达到2636亿元,新建处理能力39万吨/日。2013年,全国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44.6万吨每日,比2011年提高了9%,无害化处理率84.8%,比2011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按照这个增长速度,“十二五”末设市城市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的目标可以实现,处理设施能力不足问题是能够明显缓解的。

当然,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政府要持续加大投入,完善相关标准,制定健全规范,加大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监管;企业要高标准运行,把握企业利润与公共利益的平衡;其他社会组织和公众要积极参与,出谋划策和监督,大家都朝着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向努力。

焚烧技术是解决垃圾问题的理性选择

问:目前,一些城市大量建设垃圾焚烧厂,而一些群众反对在周边建设,究竟应该怎样看焚烧这种处理方式?

答: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填埋比例偏高,焚烧比例较低。填埋为主,意味着要不断占用土地资源。一些城市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和特大城市已没有土地可供填埋,采用焚烧技术是当前解决垃圾问题的理性选择。

焚烧处理方式已经在国外发展了100多年,技术成熟。我国从1988年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垃圾焚烧处理技术,经过20多年的消化和科技攻关,已经基本掌握国外主流的焚烧技术,主要装备实现了国产化。从目前已经建设运行的设施来看,去年检查的54座炉排炉型焚烧厂全部通过了无害化评定,其中评定为A级以上的占93%,是可以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要占全国处理总能力的35%以上,东部地区要达到48%以上。今后,焚烧处理将在我国垃圾处理系统中占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