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国内新闻>>正文

李克强会见中外记者 总理的情怀与心声

来源:解放军报责任编辑:孙智英2014-03-14 04:16
3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新华社记者刘卫兵

路透社记者:中国经济去年增长7.7%。请问总理,您上任一年最大的挑战、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您觉得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哪些?

李克强:我确实很佩服你们这些驻华记者,能这么流利地说中文。

要说去年最大的挑战,那还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挑战。中国的中央财政收入一度出现负增长,金融领域6月份还有所谓“钱荒”,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一度超过了13%,而且用电量、货运量的增幅也大幅回落。国际上出现了一些舆论,说中国经济可能要硬着陆,还给出了指标,说增长可能只有3%到4%。而对我们来说,财政和货币政策运用空间又很有限,宏观调控确实面临多难选择。

怎么办?遇万难还须放胆,破困局要用智慧。我们保持定力,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明确了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就是增长和就业不能越出下限,通胀不能突破上限,而且着力促改革、调结构,让市场发力。正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我们顶住压力,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现在我们看的更多的是困难和问题。今年挑战依然严峻,而且可能会更加复杂。我们既要稳增长、保就业,又要防通胀、控风险,还要提质增效,治理污染,多重目标的实现需要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这可以说是高难度的动作。

但凡事不患难而患无备。所谓磨好了斧子才能劈开柴。我想只要我们正视困难、直面挑战、趋利避害,就是遇事克难的成功之道。我们有去年应对经济下行的经历,中国经济又有着巨大的潜能和韧性,我们有能力也有条件使今年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中央电视台记者:推进简政放权是您在去年记者会和今年报告中特别强调的一点,在采访的时候我听到大家对这项改革有很多好评,也听到不少抱怨,比如说有的部门依然存在办事难现象,有的部门可能把次要的权放出去了,重要的权还留着。请问总理,关于简政放权的措施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要减到什么样的程度这项改革任务才算是基本完成了?

李克强:去年,中央政府把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先手棋”,我们确实下了不小力气,到现在一年的时间,仅中央政府下放取消的审批事项就有416项。更重要的是它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给企业松绑、让市场发力。结果企业找政府的少了,地方跑北京的少了。

有个统计数字可以表明这激发了市场的活力。去年新注册企业增长27.6%,其中私营企业新增30%,这是十多年来最高的。简政放权是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创造力的利器,是减少权力寻租、铲除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想简政放权是重要的突破口、切入点。

当然,放,并不是说政府就不管了,我们讲的是放管结合。要让政府有更多的精力来完善和创新宏观调控,尤其是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对一些搞坑蒙拐骗、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蓄意污染环境、违背市场公平竞争原则的行为,要严加监管、严厉惩处。放管结合,要体现公平原则。

当然,我们在推进简政放权中,也确实遇到了像避重就轻、中间梗阻、“最后一公里”不通畅等问题。开了弓哪还有回头箭?我们只能是一抓到底、一往无前。我们还要继续啃“硬骨头”。

至于说到什么程度满意,那就是要正确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我们要努力做到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调动千千万万人的积极性,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