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现在老百姓对雾霾的抱怨越来越多。我们也注意到,您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污染用了“宣战”这个词。请问总理,“宣战”到底意味着什么?
李克强:我说要向雾霾等污染宣战,因为这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许多人早晨一起来,就打开手机查看PM2.5的数值,这已经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
我们说要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宣战。去年国务院出台了治理大气污染的十条措施,在161个城市进行PM2.5数值的监测,这在发展中国家是最多的。这不仅是要让人民群众提高自身防护意识,更是给政府增加责任。今年我们主动加压,加大降耗力度,确定能源消耗强度要下降3.9%,而去年实际下降3.7%,这意味着要减少2.2亿吨煤炭消耗。
向包括雾霾在内的污染宣战,就要“铁腕”治污加“铁规”治污,对那些违法偷排、伤天害人的行为,政府绝不手软,要坚决予以惩处。对那些熟视无睹、监管不到位的监管者要严肃追查责任。
当然,雾霾的形成有复杂原因,治理也是一个长期过程。但是我们不能等风盼雨,还是要主动出击,希望全社会,政府、企业、社会成员,大家一起努力,持续不懈地奋斗,来打这场攻坚战。
快到吃饭时间了,但是主持人希望再问两个问题,大家愿意吗?那好吧,我服从公众。
荷兰国际新闻电视台记者:去年您访问多个欧洲国家,亲自介入解决中欧光伏产品贸易纠纷,访问期间,您还推介中国的核电以及高铁装备。请问您希望如何解决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存在的障碍?中国政府将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欧方对欧洲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关切?
李克强:推介中国产品,维护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正当权益,这是作为中国总理份内的事。我去年访问中东欧的时候,曾经跟多国领导人说,如果你要建高铁、核电,在同等质量下,用中国的装备可能是建设最快、成本最低的,我有这个底气。
中国经济要升级,出口产品也要升级,我们不能总是卖鞋袜、衣帽、玩具,当然这也需要,但中国装备走出去可以在世界市场上接受竞争的检验,提质升级。这样做也有利于各方,因为我们装备的很多零部件从全球采购,一些技术也是购买来的,中欧与相关方面,就装备走出去进行合作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不过我还想通过各位向中国企业转达一句话:你们可是要尽力啊!我们对中国装备质量做了承诺,可不要让这个承诺落空啊。请中外记者给予监督。至于你说到去年的光伏案,中欧作为最大的贸易伙伴,贸易规模很大,摩擦难免,只要我们相互尊重,妥善协商,是可以解决问题的。光伏案的解决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我可不希望因为个案,而且占双方贸易总额比例很小,来丢掉“最大贸易伙伴”的帽子。
说到中欧关系,我还要说,中欧都主张世界多极化,也主张投资便利化。中欧企业相互进入、相互投资,这是大趋势。我们正在进行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相信只要我们本着对等、公平、便利的原则推进,为企业创造条件,中欧相互投资额会不断攀升,经济融合度也会不断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