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书“活跃市场”
长葛调查期间,习仲勋还敏锐发现:计划经济将老百姓管得民不聊生,顺应市场能够解决当时的困局。
譬如,和尚桥镇管理部门制定了关于市场管理的12条办法:在此交易者,不论买卖,烟叶不超过3斤,袜子不超过2双,鸡蛋不超过15个,肥皂不超过2条,粮食不超过5斤,五金、电料不准外出本地等。
为落实管理办法,管理人员设岗搜查。凡多带东西的,都被认为有倒贩嫌疑。违者不仅没收商品,还给予1~10倍的罚款。一些职工回家探亲,带一些自用粮食、衣服,也按此处理。
习仲勋提出,政府应把伸出的手缩回来,按市场规律办事。但是,他的倡导在当时被一些人视为“洪水猛兽”:当时市场上猪肉价格,每斤4元,比国营牌价高出433.3%;而鸡蛋,则高出300%。这样下去,还怎么了得?
中央工作组认为,市场价格过高,主要是因为求过于供,有些是同市场物价管理得过死有直接关系。如市场开放初期,上市的熟猪肉每斤三四元,约二两重的火烧每个1元。禁止熟食上市后,有的不来了。来了的,卖得更贵了,照样有人买卖,只是转入黑市交易了。“在商品少的情况下,市场价格高于国家牌价是难免的。市场商品的价格是随着商品的多少而起落的,只要产品上市量大了,价格就会自然降落。”譬如,“一斤重的家兔市场开放初期4元左右,现在每只0.7元。韭菜由每斤0.2元下降到0.1元,甜瓜由0.6元降到0.2元,不少商品已接近或低于国家牌价水平。”
1961年8月7日,习仲勋代表中央工作小组给中央和邓小平写的《长葛县和尚桥镇市场情况的调查》中,明确提出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不能只简单地用行政手段处理做买卖的问题。要学会用经济方法来组织和领导市场。”“对市场价格的管理,不能采取简单的限价办法,也不能放任自流。主要靠经济活动的方法,如积极组织货源,增加商品上市量;国营商店、供销社参加集市贸易等。在行政管理上最好是利用税收杠杆来调节,对于应当限制的,课以重税。这样既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又不影响活跃市场。”
顺应市场,也来自习仲勋的悲悯苍生。
当时,生产力低下,解放劳动者体力的,主要还是牲口。“一大二公”、“一平二调”下,村里和农民养的牲畜被调走了、“共产”了。社员、生产队都有这样的想法:“喂大不如喂小,喂小不如喂瘦,喂瘦不如喂死。大了被调走,瘦了无人调,死了能吃肉。”同时,因为劳役过重,耕畜白天晚上都在被使唤。加之草料减少,造成大量死亡。
习仲勋看到,畜力减少苦了群众。过去耕田、拉车、抽水、送粪、拉磨,都用畜力。现在,非用人力不可。人没有力气,耕地不深,耙地成为空谈,影响精耕细作。大牲口减少影响到积肥,影响到副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基层干部和群众对耕畜减少非常焦虑,迫切要求改变这一现状,但又无可奈何。
习仲勋和调查组向中央和邓小平写的《关于耕畜归生产队所有问题的调查》中,再次提出放开交易:“靠国家调拨,不可能解决好,只有通过贸易方法才有利。今后应允许私人饲养牲畜,开放贸易,单纯禁止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