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颜吃农家的饭
作为长葛县委书记处书记,在当地,张继增是配合习仲勋长葛调查的主要人物。记者提出想采访这位80多岁的老人,熟悉他的刘水柱等老人劝记者不要惊动张老:他数度住院,怕他一激动出现什么意外。
张继增多次口述这段历史,靳全州、李文秀、晁保欣等都做过很好的记录整理。记者辗转长葛,找到散居诸地的靳全州等诸位先生。一幕幕习仲勋长葛调查的影像,活生生地再现眼前——
1961年4月16日,习仲勋率工作组来到和尚桥公社杜村寺大队。
张继增向大队党支部书记张大力等介绍了中央工作组成员,说:今天到咱这儿,主要任务是调研群众的口粮问题,还要亲眼看看粮仓。
张大力一听要看粮仓,吓得话都说不囫囵了。
但是,搪塞不过去,他只好强打精神,领着工作组前去查看。
库里,粮囤一个比一个高大。村里,饿成浮肿病的百姓一个跟着一个。
粮囤里真的装满了粮食吗?习仲勋很是怀疑。
习仲勋让张大力打开囤子看看,张大力显得非常难为情。
于是,习仲勋就让随行的工作人员打开了粮囤。结果发现:粮囤里,竹竿片儿撑了个拱,布罩在拱上;布上边,摊着不足一寸厚的粮食。
习仲勋又气又恼:你们杜村寺大队把党中央制定的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多快好省’学精了、用妙了!一个粮囤,如果用土填满,一个棒劳动力担土也得两天时间吧。嗨,这下子好了,半个小时,就能把假给造出来。
张大力满腹委屈:“不瞒习副总理,1959年庐山会议后,这里还是到处都搞‘卫星田’。上面瞎指挥,种麦每亩地下种几十斤,甚至200斤。瞎指挥又遇上了1960年大旱,麦子产量呀,连种子都顾不住呀。可吹产量呀,一个比一个高。吹完了,听完了,上边还要装模作样地下来,检查工作。没办法呀,只好造假了。上边压下来的事,只能照办。不照办,就得挨批斗。”
面对习仲勋一行,杜村寺大队学校教师孙守德出言谨慎:“这些还是不说吧。不知哪句话说错了,就犯纲犯线了。自己挨批斗不说,还祸及家人呀。”
习仲勋说:你大胆说,一切由我负责。孙守德这才开口:您去看粮仓了没有?1959年庐山会议“反右”后,到处都搞卫星田。您去看看我们这里的3块卫星田:一号卫星田,是公社主要领导的;二号卫星田,是县里主要领导的;三号卫星田,是地区主要领导的。他们只以毛主席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中的‘种、密’为依据,以每亩播10斤种能打800斤、播100斤种就能打8000斤为逻辑,强迫这儿的干部种麦每亩下种100斤甚至200斤,然后按照这个逻辑公式,以每亩麦播种200斤产出15000斤作为成绩来上报。结果呢?连种子都顾不住。可是,把产量吹出去了,上边到下边来检查,怎么办?只有造假粮囤一条路!
孙守德接着说:坡胡公社孟排大队马同义,发现深翻的土地上小麦和玉米增了点产,县委书记就汇报到党中央、毛主席那里了,就受到表扬推广了。可到了下边,硬要强迫你用在种红薯上,把地翻挖4尺多深,再一层肥一层土去填平。可红薯不喜高肥地,只顾长秧,就是不长茎块。但是,领导们只依据红薯秧长势好得很,就报喜了,说:一棵红薯能吃半年。瞎指挥、强迫命令,劳民伤财,咋能不出现大饥荒呢。
习仲勋问:“你五叔跳井寻短见是怎么回事?”
孙守德眼泪欲落,沉默不语。
双方谈得很晚,孙守德尴尬而内疚地说:“中央大干部到农家,该吃饭了,我竟管不起几位一顿饭……”
习仲勋如鲠在喉:我们无颜吃农家的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