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国内新闻>>正文

习仲勋在河南长葛调研:痛批当地建豪华办公楼

来源:大河报作者:孙斌 于茂世责任编辑:卢建霞2014-04-10 13:50

五、动用“国家战略储备粮”

粮食征走了,谷糠、薯藤、野菜、树皮吃光了。

旱情在持续,麦子大面积枯萎,眼睁睁地看着夏粮行将绝收。群众担心:继续呆在家里,只有死路一条。于是,他们纷纷拥向长葛火车站,携家带口扒火车,外出逃荒寻找活下去的路。

习仲勋闻讯,立即带领工作组赶到火车站。

面对此情此景,习仲勋非常动情地说:“乡亲们,咱们这里遭到大旱灾,大家生活困难,我们非常理解。我也是咱河南人,老家在南阳的邓县(今邓州市)。我爷爷时遭遇饥荒,全家人逃荒到了陕西。那时是旧社会,老百姓的死活没人管。现在是新社会,我们有党和政府做靠山。今年咱这里的情况,我们已经向党中央和毛主席作了汇报,相信很快就能得到解决。县委、县政府也想方设法筹集粮款进行救助,让乡亲们度过饥荒。我们中央工作组将同乡亲们一道,克服困难,坚持抗旱,争取不让夏粮绝收,种好早秋,度过灾荒。”

刚稳住群众,没承想,麦收后却迎头碰上了更大的危机:上级下达给长葛县的粮食征购基数是3651万斤,超购289万斤。如此一来,全县有29个大队在秋收之前人均最低口粮不足百斤,个别大队人均只有五六十斤。

时任县粮食局副局长赵寿亭回忆当时情景,说:习仲勋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召开县委常委会,研究退库和统销(返粮)的问题。会上,他还提出动用国家战略储备粮的问题(那个时候,动用国家战略储备粮是个谁都不敢碰的高压线。著名河南作家张一弓的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写的就是饥荒年代李铜钟在“违法粮”和“救命粮”之间悲壮抉择的故事)。县委第一书记张汉英思考再三,说:关于国家的战略储备粮,县里只有为国家妥善保管的责任;没有中央批准,一粒都不敢动。

都听出了这话的意思,都将眼睛盯向了习仲勋。

都在心里相问:习仲勋,你敢不敢担当这个责任?

习仲勋果敢地说:特殊情况下,要采取特殊措施。我们必须尽一切能力去拯救人民的生命。现在动用一部分储备粮,等于向国家“预借”。下年丰收,再补上。

会议室里,县委常委和中央工作组成员面面相觑,无人发言。

说得轻巧,能“预借”吗?

说是“补上”,“补上”就完事了吗?

看到这场面,习仲勋思考片刻,拍板决定:“县委做好开仓放粮的准备。我马上打电话给中央和国务院,向周总理和小平同志请示。他们会考虑问题的严重性,给予破例。”

《长葛粮食志》记载:“县决定退库(小麦)60万斤,统销341万斤,又动用储备粮62万斤、机动粮135万斤……共计1156万斤,有效解决了群众口粮严重不足的问题。”

1156万斤粮食,挽救了多少长葛人的生命?

《长葛粮食志》上的这张表格,默默地记载着习仲勋的胆识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