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国内新闻>>正文

看《舌尖》不只是流口水,还会流眼泪

来源:新华网作者:廖保平责任编辑:马冉2014-04-21 10:08

在美食里有人物命运的起伏,有欢笑、有泪水,让人看得到生活最本真的情感。所以,打动我们的不是美食,而是那份沉甸甸的情感。

时隔两年,吃货们翘首企盼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日前正式开播,守候在电视机前的“舌尖”粉丝们,一如既往地“边看边流口水”。尤其是在大半夜看“舌尖”,简直就是受虐,有网友说,忍不住要“舔屏幕”了!

对那些身处海外的留学生来说,看“舌尖”不只是流口水,还会流眼泪。因为这个片子不仅仅勾起了他们的食欲,更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一个海外留学说,他们为了融入当地社会,每天都很忙碌充实,没有时间去想家,但是看了“舌尖2”,给他和身边的中国同学带来了期盼回家的巨大冲击。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因为这部片子不是美食节目,不是“吃货指南”。我非常讨厌电视烹饪节目或厨师大比拼,一个个面目呆板的厨师按步就班地操作,一个故作腔调的主持人在旁白:鲍鱼一只,生姜二两,醋少许,盐半匙,好,李师傅开始……然后评委点评:色泽好,口感好,营养好,老少皆宜,多吃有益……

这样的节目不过是告诉我们一个菜谱怎么做,食物是凭空而来的,操作是有表演性的,点评是居高临下的,跟我们没有日常生活的,哪怕记忆的勾连,非但激不能起人的味蕾,反而让我对食物有一种陌生的距离感:它居然不是一件很亲近的事。

《舌尖上的中国》之成功,就是将食物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记忆、情感联系起来了,正如导演陈晓卿说,“如果光讲吃,不就跟美食栏目一样了?这个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所以,很多人看了之后,不光是味蕾被调动起来了,口水滴嗒,情感也被调动起来了,想起了“小时候的味道”、“家乡的味道”和“妈妈做的饭”,美食承载了挥之不去的亲情、乡愁,眼泪就跟着流下来了。

这样看,《舌尖上的中国》貌似在介绍美食,其实是讲述关于食物的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比如“舌尖1”介绍松茸,而最为触动人的是卓玛那张为生活而焦虑的脸,她每天凌晨三点出门,走11个小时的山路去挖松茸,鲜美的食物背后是劳作的艰辛;片子介绍莲藕,而最为触动人的是挖藕人天未亮就划船去湖里挖藕,对于别人来说,莲藕是舌尖上的美味,对于挖藕人来说,这是“孩子上学的钱,盖房子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