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舌尖1”介绍黄馍馍,而最为触动人的是老黄骑那么远的车去集市叫卖,以及他乐观向上的生活姿态……面对这些可触可感的平凡人,我们乐于将自己代入,面对带着阳光、雨露、泥土的食材,面对热腾腾的烧制,产生共鸣。由于自我的代入,美食不再神秘高端,它只是认真生活的结果,就在每个热爱生活的人的口舌之间。
可是在营造的想象世界里,美食是那么的富贵,需要对每一份美食都端视良久,品头论足,大发感慨,才配得上入口细嚼慢咽,然后悠长地回味一番,恨不得再赋诗一首。可是对于像卓玛、挖藕人、老黄来说,这些舌尖上的惺惺作态显然是奢侈了,这只是他们的果腹之物,他们不会用无数的溢美之词去营造一个唯美空间,他们满怀爱意地制作、安然地饮用劳动果实,就是对食物最好的赞美。可见,同样的食物,对不同的人,可能是品享,也可能是吃养。
在“舌尖2”,这种不仅仅关注美食,更关注与美食相连的生活与人生的分量更重了,甚至就是讲述跟美食相关的人物故事,比如相濡以沫的养蜂夫妻,为女儿学抓鱼的父亲,想念亲人的留守儿童……在美食里有人物命运的起伏,有欢笑、有泪水,真的让人看得到生活最本真的情感。所以,打动我们的不是美食,而是那份沉甸甸的情感。
其实自古以来,中国人关于食物,有两种分野,一种是“如何吃”,一种是“吃什么”,古代贵族就讲究“如何吃”,故“食而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还要讲究“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
而对于忙碌奔劳的众生,食物是生命的给养,是“人之大欲存焉”,甚至是生活的全部,“吃什么”比“如何吃”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