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核桃树,折射产业扶贫得与失

来源:新华社作者:庞明广责任编辑:张硕
2015-12-14 15:14

产业扶贫,尚需答三问

扶贫产业发展,少不了政府引导助力。然而,政府应该“怎么扶”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近年来,产业扶贫失败案例并不鲜见。看到好的项目,往往一拥而上,有的地方未做充分调研便大笔投入、大力推广,最终或因水土不服、半途而废,或因市场饱和、价跌伤农。

命题一:扶贫项目如何“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贵州省铜仁市扶贫办一位干部说,贫困地区资源有限,政府发展产业不能只是一厢情愿,要实实在在全面调研分析,做到因地施策、因人施策。“有的人家只有两位留守老人,政府也发来两捆核桃树苗,可他们根本没能力种,树苗摆在家里,成了烫手的山芋。”

在西部一些农村,大量强壮劳力外出打工,他们过年回家时,把政府发放的核桃树苗栽下便又出去。贵州省印江县刀坝镇近几年打造了2000多亩的核桃产业示范带,但全镇三万多人口中有一万多人在外打工,平时很难对核桃树进行管护,有些树苗已被虫子咬得千疮百孔。

命题二:“政府引导”如何顺应“市场规律”?

核桃产业面临产量激增、价格下行的风险,已引起业内人士警觉。政府推广扶贫产业,须以对市场供需关系的准确把握为前提,主动引导顺应客观市场规律,才能避免“扶贫坑农”。

产业发展违背市场规律,导致农民受损的案例并不鲜见。今年4月,云南安宁市八街的上万亩食用玫瑰进入花期,但许多花农却因为花价“跳水”而愁眉不展。“才半个多月,就从一公斤15块跌到了两块钱。”花农陈秀华说。而当地玫瑰种植面积从2008年的千余亩扩充到目前的一万余亩,市场严重供过于求,是花价下跌的根本原因。

命题三:扶贫产业链如何打造?

核桃专家陆斌说,我国核桃产业目前仍以出售干果和初加工产品为主。以云南为例,核桃产品加工率不足30%,产业链较短。核桃深加工企业散、小、弱,品牌知名度低,品种单一,极大限制了核桃产业的市场规模及发展前景。

纵观全国,贫困地区大多产业基础薄弱,科研能力更是严重不足。大力扶持深加工龙头企业、大幅提升产品研发水平,都是当务之急。今年5月,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云南农大、云南省林科院等11家企业、科研单位共同成立核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推动核桃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平台。(记者庞明广、夏军、杨洪涛、晏国政)

(新华社北京12月14日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