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瑛:善良不是帮扶孤儿的全部理由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王根成、秦坤责任编辑:张硕
2016-02-02 03:10

选送孤儿参军

3

善良不是李瑛帮扶孤儿的全部理由,责任才是支撑他远行的动力。

李瑛不是孤儿,却有着同样悲伤酸楚的成长经历,他兄弟姊妹6人,家里贫困潦倒。妈妈为家操碎了心,白天挣公分忙地里活,晚上缝缝补补忙家务,一天到晚闲不住,结果积劳成疾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下肢萎缩,基本丧失劳动能力。

常年穿不好、吃不饱的饥贫生活,没有阻挡李瑛对知识的渴求。家中点不起煤油灯,他就跑出去借灯光学习。村里有间石磨房,全村人天天趁夜晚空闲赶着毛驴磨面,灯要点到鸡叫头遍。李瑛经常跑进磨房看书,一读就是几个小时。

好几次,因为交不起学费,李瑛差点失学。村支书知道他家穷,看重他好学上进,每年号召村民们为他捐学费,乡亲们有的捐五分,有的捐一毛,拿不起钱的也要给李瑛送两斤面去。

初中、高中,李瑛每年都是优等生,成为当时村里少有的高中生。毕业当年,村支书看他有文化,把他送入了部队。

“瓜儿不能断了秧,人不能忘了本,你将来若能混出个模样,啥时候也不能忘了父老乡亲。”离开家时,老支书再三叮嘱李瑛。

李瑛比别人能吃苦、比别人能奉献,入伍第3年考上军校,很快从排长干到连长、副营长。正当他壮志满怀干事业时,母亲瘫痪了。为了照顾母亲,他从作战部队调入离家较近的商丘军分区。

2004年3月的一次聚会上,李瑛听说好友陈志强收养了两个孤儿汪洋、伏冠宇,妻子又生了双胞胎,日子过得很紧巴。

李瑛身高1米8,外表粗犷,心地却很善良细腻。他一听,直接向陈志强提出:“这俩孤儿交给我,我和你一起抚养。”

当时,14岁的汪洋在民权县武校上学。6月的一天,学校广播大喇叭突然传出“汪洋同学,家长找”的播报。正坐在操场发愣的他感到很意外,心想,志强叔说这周不来,怎么又来了呢?他跑过去一看,是一个陌生的叔叔,手里还拎着蛋糕。

“小汪,今天是你的生日,志强叔忙,我来陪你过。”李瑛的话提醒了汪洋,连他都忘了自己的生日。

过完生日,汪洋怯怯地跟在李瑛身后往回走,他打量前面这个高大的背影,忽然觉得像父亲那样亲切。

从那以后,周五下午,李瑛经常出现在汪洋的校门口。汪洋看到“李叔”,心像飘荡的蒲公英种子,终于找到扎根的田野。

自从把汪洋、伏冠宇装进心里以后,李瑛开始关注孤儿这个群体。2006年初,他任民权县人武部副部长,下乡扶贫期间,他发现,受民俗影响,当地人家庭一旦出现变故,孩子大都丢给爷爷奶奶抚养。农民工常年在外打工,因事故父母双亡也是孤儿出现的一大原因。

“孩子没了父母,就像禾苗失去阳光,关心孤儿是人的本性使然,也是我这个党员干部的职责,说啥也不能让这些失去父母的孤儿在缺少爱的环境中成长。”李瑛和爱人商量,儿子上学住校,把儿子的房间腾出来,便于带孤儿回家住。

李瑛常操孤儿的心,让照顾母亲的姐姐有些不理解:“和这些孩子不沾亲不带故,你这么上心,对咱娘你都有些顾不上了。”以前李瑛逢周末经常回老家看望母亲,陪母亲聊聊天,可现在操心的孤儿多了,回家就少了些。

2006年10月,李瑛下乡检查征兵工作,他看身边围观的村民中有个孩子,眼睛像满月的天空那么纯净,脏乱的卷发覆在像草莓一样红润的面颊上。他询问得知,孩子叫胡强,是个孤儿。

村领导告诉他,胡强10岁失去父母,跟着爷爷生活。老人整天忙庄稼活,没时间管胡强,胡强变得贪玩起来,上5年级后经常逃学玩游戏。那一天,李瑛悄悄记住了胡强。

不久后,李瑛提前打听到学校要开家长会,就给胡强的爷爷说好由他去开会。一回生、二回熟,李瑛接连去学校开了几次家长会后,胡强渐渐恢复了自信:“李叔,有您坐在我身边,再也不怕同学说我是没人管的孩子了!”

从聊天中,李瑛感受到胡强内心的孤独和对外界的恐惧。他把胡强接回家,让妻子、儿子陪胡强聊天。他们手把手教胡强塑编小手艺,胡强很喜欢,一段时间,宿舍挂满胡强编的小金鱼、小蝈蝈。4个月后,胡强戒掉“网瘾”,学习成绩也赶了上来。

播下善良的种子,收获感恩的心。李瑛帮扶的27名孤儿,谁到了当兵年龄,他动员谁报名参军,只要双审合格,就送往艰苦地区,先后有21人在边疆、海岛部队扎下了根。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