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徐泓撰文送别杨绛先生

来源:“丽水路日志”微信公众号作者:徐泓责任编辑:乔梦
2016-05-25 18:08

杨绛先生写的书,父亲每本必看。最早的《干校六记》,我就是从父亲那里知道的。他和母亲说:“季康写的,一定要看,文笔太好了。”当时,我还没有把“季康”和杨绛先生对上号。

杨绛先生的《洗澡》1988年先在香港、台湾面世,1989年初三联书店出了样书。我那时已经是中国新闻社的一名记者了。杨绛先生是看在我父亲老同学的面子上,打破了不接受记者采访的惯例,让我完成了对这本书的报道。

第一次见到钱钟书伉俪的情景,我永远难忘。

走进钱宅,只觉满室书香。

他们的客厅与书房合二而一了,主要空间都被书柜书桌占据着,两张老式的单人沙发挤在一隅,权且待客。

除了书柜,屋里必不可少的还有书桌。一横一竖,两张旧书桌,大的面西,是钱钟书的;小的临窗向南,是杨绛的。

“为什么一大一小不一样呢?”我问。

“他的名气大,当然用大的,我的名气小,只好用小的!”杨绛回答。

钱钟书马上抗议:“这样说好像我在搞大男子主义。是因为我的东西多!”

杨绛笑吟吟地改口:“对,对,他的来往信件比我多,需要用大书桌。”

我看到钱先生的案头确实堆满信札和文稿。他坐在桌旁,举着毛笔告诉我:“每天要回数封信,都是叩头道歉,谢绝来访。”

两位老人待客热情,毫无架子。那天我落座不久,钱钟书先生就很周到地提醒杨绛:“人家报道了你,让你笔下扬名,笔下超生,该贿赂一下,送人一本《洗澡》呀!”

杨绛先生赶忙快步走进里屋,取书、题字,然后交到我的手里:“这是我送的第一本书。”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