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徐泓撰文送别杨绛先生

来源:“丽水路日志”微信公众号作者:徐泓责任编辑:乔梦
2016-05-25 18:08

2010年7月16日,父亲百岁生日。

第二天,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的生日,父亲特意打电话问候。两位老人因耳朵都已不大灵光,没有多谈,但从父亲的第一句问候:“季康,你好伐啦”,两人就开始用吴侬软语交谈。

三天以后,父亲因肺炎高烧住院,三个月以后,10月23日父亲病逝。

所以,这是父亲生前打过的最后一个电话。

在病重住院期间,父亲高烧时曾有幻觉,总觉得他对面的墙上有字。其中幻觉之一:他问:这是季康的信啊,你们回了吗?

父亲收到杨绛先生的最后一封信,大约是在当年5月里,信挺长的,两页纸说了不少老古话忆旧,还问了一些当年的问题,杨绛先生特意说明:“你不耐一一回答,让你任何儿女代答,或打个电话就行。”

父亲办事从来认真,何况是对老同学老朋友的来信,于是他口述,让我妹妹代笔回复,还特别叮嘱我看看,话说的是否妥当,回答的问题有否遗漏。

回信早已发出。但冥冥之中,父亲最后还在牵挂。

父亲去世后,我和杨绛先生通过几次电话,一直想和妹妹们去看看她。她都以“见到你们会难过的”婉拒了。

她在电话中说:“1933年同到燕京大学借读的5个人,只剩下我一个人了。”

如今,杨绛先生也走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