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6月11日电
“我为何要放弃美国的大学终身教职?”——浙江大学教授盛况成长之路小记
新华社记者 余靖静
在美国知名大学取得终身教职后,34岁的盛况想到了“回国”。依托于教育部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他成了我国电力电子器件领域唯一的“长江学者”。
求学路:“拼了命读书”
1991年,金华一中高三学生盛况拿到了保送浙江大学“混合班”的资格。“混合班”是如今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前身,代表了浙大精英教育的最高水准。
同学们都是学霸,盛况的大学一、二年级在“压力山大”中度过,“有段时间觉得自己是班里最差的学生,必须拼了命地读书”。现在回头看,盛况觉得,“那七百多个日夜的奋斗是一笔滋养精神的财富”。
大三分选专业,盛况选了当时还是比较冷门的学科——电力电子工程专业。本科毕业,他再次被保送本校研究生。
然而系里恰好有老师从英国做访问学者归来,因为相关学校认可,有了一个留学的机会。就这样,从来没想过出国的盛况,踏上了去异国求学之路。
在英国赫瑞瓦特大学,本科毕业的盛况只用3年半时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人一直紧绷着”,基本呆在学校,实验室里,最晚离开的学生往往是他,“经常是一抬头才发现,周围的人都走光了,一看钟,已经凌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