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旅文化>>正文

“布鞋奶奶”32年为官兵纳鞋上万双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责任编辑:王春艳2015-05-08 10:00

 

唐明宪婆婆正在纳布鞋。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四川站

为部队官兵们做鞋子鞋垫,唐明宪除了有着浓厚的军人情结外,还出于一份感恩之心。唐明宪的丈夫张思成曾是一名铁道兵,早年参与了攀枝花西南铁路工程建设,因在工作中受伤导致一只眼睛的视力下降到0.5度。1971年,丈夫转业到了朱家包矿,为了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唐明宪向政府申请,希望迁移到攀枝花照顾丈夫。没想到申请写出的次年她就如愿以偿,举家迁到了丈夫所在的工厂。当她户口上的名字从“农业人口”变成“非农业人口”的那一刻,当她第一次拿起扫帚成为丈夫厂里一名光荣的清洁工时,她流泪了。当时尽管住的是工棚,日子也还很艰苦,但对企业、对铁道部队已经感恩不尽。刚上班不久,唐明宪发现厂里的工人大都是单身汉,很多工人家也在农村,经常穿着大洞小眼的衣服上班,无人缝补,看上去让人心疼。唐明宪想到自己在农村时针线活还不错,不如帮他们补一补,她很快便找人写了一块“免费缝补衣服”的招牌挂到了家门口。每到周末和休息时间,她就为工友们缝缝补补,久了,工人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补娘”。唐明宪的这项义务劳动一干就是十几年,直到1994年退休时,还有人拿着衣服找上门来要她帮忙缝补。如果按照当时的工价5分钱一个疤计算,在90年代初她就可以挣3万元的劳酬,但唐明宪没有收过分文。

2.“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在80年代初,唐明宪老人和丈夫每个月的工资加起来也就几十块钱,还要供5个孩子上学读书,除去基本的生活开销,生活已十分拮据。为了节省开支,能多买些布料,一家人经常吃咸菜或者菜市场里最便宜的素菜,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可即便如此,钱还是筹不够。于是,她就去捡破烂,一个牙膏皮5分,一包旧鞋5毛……还让她上班的女儿捡回车间里废弃的油碎布,和着碱放锅里煮了拿去卖,才三毛五一斤。凑足了钱,就去买布、买针线。为了多做一些布鞋和鞋垫,唐明宪老人把一分一毫辛苦攒起来的钱,又拿去买了一台牡丹牌缝纫机……自打有了布、针线和缝纫机,唐明宪老人家中的灯,在整个小区就成了开得最早而熄得最晚的那一盏。在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里,唐明宪就是坐在缝纫机前,弯着腰、低着头、眯着眼,一针一线地扎鞋垫、纳鞋底,这几乎成了她最大的乐趣。

没人能想到,唐明宪老人患有严重的骨髓炎。脚痛,她就擦点药水;手被扎破了,她就找块布随便包扎一下;犯病了,她就一只脚踩缝纫机,忍一忍坚持着做。而另一个膝盖上面全部是脓,长满了像豌豆般大小的包……老人晚上痛得在被窝里流泪,可天一亮又马上起来做鞋垫。她说,没有炮火的和平年代,在火海中战斗的消防战士是最可爱的人,一定要为他们做点事。但这点事一做便是32年,32年来,老人送出饱含拥军深情的布鞋上万双、鞋垫22000多双,仅邮寄费就花去了5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