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军区以强军文艺激励强军实践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张军有 周海良责任编辑:黄杨海
2015-07-26 04:06

文化强音激荡强军情怀

——安徽省军区以强军文艺激励强军实践系列活动侧记

■本报特约记者 张军有 特约通讯员 周海良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旗帜竖啊竖起来……”盛夏时节,安徽省军区战士业余演出队“文化服务老区行”慰问演出,走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南新四军战斗旧址、淮海战役双堆集纪念馆,20余场原创表演,赢得老区人民掌声点赞与情感共鸣。省军区领导说,这首“八月桂花遍地开”曾经唱出了大别山老区人民的火热情怀,奏响了中国革命的序曲,今天她同样涤荡我们的心胸,激扬时代的强音。

从红色历史中汲取养分

战争年代,大别山军民铁心跟党走,用铁血忠诚创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28年红旗不倒、火种不灭的历史传奇,走出了490多名开国将军,缔造了大别山革命精神。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新形势下,省军区党委牢记习主席嘱托,充分运用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资源,深入开展党史军史教育,积极发展强军兴武文化,探索铸魂育人之道。为此,他们坚持“从老区中来,到老区中去”,总结提炼以“红旗不倒、敢于亮剑、植根人民、牺牲奉献、吃苦奋斗”为主要内容的大别山精神,并进行系列宣讲。年初,他们组织文艺骨干深入革命老区采风,从丰厚的革命史实中寻根溯源、汲取养分,创编了《挺进大别山》《永远的丰碑》等多部强军文艺作品,编排了《前进在强军大道上》专场文艺节目,在18个师旅单位巡演,用精彩的节目、文艺的力量教育官兵学传统、爱传统、讲传统,始终保持老红军本色,当好大别山精神新传人。

讲好红军故事,激活强军能量,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强军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近年来,安徽省军区发挥军民融合优势,共建共享文化协作区,精心打造一批红色文化实践教学点,利用民兵整组、集训演练、主题教育等活动,组织部队官兵走进红色课堂,感受英雄文化气息。各级党委坚持红色基因铸魂,红色文化育人,将大别山精神教育纳入中心组学习、干部理论轮训、部队政治教育活动、军营文化氛围熏陶,持续深化了对红色历史文化的学习理解。

把强军打赢铭刻在精神高地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它……”这首《英雄赞歌》,预备役军官、国家一级演员张娟越唱越响亮,工作在地方,红心向军营,只要部队有任务,她第一时间当好军营舞台的“台柱子”。

“兵者,武为表,文为里。”军民融合发展让省军区先进文化建设有着高天厚土优势。该省军区领导说,先进文化启迪心智、涵养精神、育德律行,搞好文化力和战斗力融合实践、辐射渗透,才能提振精气神、集聚正能量。某预备役师发动预备役官兵精心创作师歌、团歌,制成军营仪式文化光盘配发部队。淮北军分区研制政治工作方舱、便携式政工器材箱,让平战结合的战地政工“一拉即走、一开即用”。安庆军分区自导自拍《十字兄弟》《民兵也是兵》等微电影,成为民兵互助互教的生动教材。蚌埠军分区创作学习践行强军目标、做“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漫画“三字经”。某预备役舟桥团携手驻地文化部门开设“流动文化点”,部队驻训到哪,“精神弹药”供应到哪。

原汁原味文艺作品和原创系列文化活动,让基层官兵职工眼前闪亮、心里提劲。省军区以《打胜仗》为培育战斗精神基本教材,组织官兵品读100个荡气回肠的战斗故事,追思100个刻骨铭心的经典记忆,在解读血性密码中凝聚心胜力量,培植胜战信念,把强武精神融入血液,将血性胆气注入骨髓,让英雄精神化作强军兴武力量的倍增器。

让文化阳光照亮道德星空

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官兵如何永葆本色、塑好样子?省军区党委认为,让文化阳光照亮道德星空,为军营立起强军样板,为社会输送“道德血液”。

真理力量发自内心,凝聚心胜正能量,方可忠诚不二、精武第一。他们根据全国道德模范王现伟真情守护“植物人”妻子的感人事迹,创作情景小品《爱的奇迹》打动了全国观众。由“扶贫政委”赵克信的事迹创编的黄梅说唱《三进金寨》享誉江淮,荣获全军文艺汇演一等奖。

5月上旬,安徽省首次推出“江淮儿女军旅荣誉榜”,并在主流媒体公布2014年以来荣立一、二等功的44名安徽籍官兵名单。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军人军属政治荣誉感,还激励广大优秀青年报国从军、优秀军人建功立业,前进在强军大道上,书写着青春的荣耀。此外,各级党委发扬优良传统,坚持制度和文化“双核并驱”,创造富有武装系统特色的文化机制。滁州率先出台拥军支训工作意见,淮南市修订颁发拥军优属条例,芜湖实施走访慰问部队及军人军属办法,宣城推行现役军人家属“五必访”工作制度……前不久,宣城籍潜水员官东英勇救人的事迹引发社会热烈反响,被家乡政府聘请为安徽征兵形象代言人。宣城军分区领导说,“送兵就要送能打仗的兵!战争年代,老区群众把最优秀青年送进人民军队,新时期我们要大力弘扬老区精神,让红色文化激发强国强军热潮,巩固大后方,支援打胜仗。”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