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风拂暖新兵营
■田宝华 颜士强
一曲《万马奔腾》在蒙古族小伙亚力克的演奏下,既彰显了传统乐器马头琴的特有旋律,又以恢宏之势直击官兵内心,掀起千层浪;一段节奏明快的《擀毡舞》赢得阵阵呐喊声,四名哈萨克族官兵把浓郁的哈萨克民族风情展示得淋漓尽致……周末,走进文体活动中心,正赶上新疆军区某装甲团新兵营举办的“最炫民族风”主题歌舞会,独具风情的民族文化与军营文化交织相融,引来台下官兵阵阵喝彩。
位于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聚居着四十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群众多数都是能歌善舞的好手。在此驻守的该团积极依托驻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把极具西域风情的舞蹈、民歌、乐器等民族文化引进营区,让广大新战士汲取军事传统文化的同时,在感受少数民族文化中陶冶情操、凝魂聚气、鼓舞斗志。
军地文化的融合在于“走出去、引进来”。鉴于此,他们积极与驻地高校联系,聘请民族语言老师对文艺骨干进行语言培训,教学一些常用的基础性民族用语;鼓舞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新兵,通过帮带效应拉起各连文化骨干队伍。同时,他们结合青年官兵思想活、干劲足、创新意识强等特点,创立一支以编排少数民族歌舞剧为主的文化宣传队,根据不同阶段新兵训练、政治教育任务需求,创作编排具有鲜明导向性的“军营歌舞剧”,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进行上映,丰富新兵业余文化生活。
为了丰富开拓新同志视野,增加知识储备,该团还主动与驻地图书馆达成双拥协议,每周日举行一次“流动图书库进军营”活动。新同志可凭证件借阅、购买喜欢的书籍,尽情享受这份“精神大餐”,极大地扩展了视野。此外,还与驻地高校美术馆达成共识,利用周末时间将上百幅富有军事气息的书画作品搬进新兵营区展览,指派解说员随时随地就作品寓意、笔法运用等进行讲解。不少爱好绘画的新同志纷纷拿出自己平日里的作品,有的还被展馆收入库中。
“这些文化小活动,发挥的却是大效应!”谈起以“文化筑牢从军信念”这一举措,新兵营负责人、该团副政委刘毅脸上布满欣慰,特色的军营文化已成为砥砺士气、鼓舞斗志的“强军音符”,催生了新同志建功军营的信心与豪情,为红军部队注入强劲动力。
(《解放军报》2016年11月25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