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品读一名老兵给父亲写的一篇文章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马海涛责任编辑:任爽
2017-06-18 00:45

(二)

父亲一生坎坷,6岁丧父,坚强的奶奶终生未改嫁,艰难地拉扯着三个孩子生活。作为长子,父亲过早地品尝了生活的艰辛,挑起了养家的重担。

父亲8岁上学,13岁辍学回家下地干活,因为干活卖力、为人正直、能打会算,14岁就担任生产联队保管,16岁入党。24岁时,我们村成为独立的生产队,父亲担任了第一任生产队长,在这个位置上,父亲干了将近二十年。

在大集体时期,生产队长其实就是一个大家长,要带领全队劳动力下地干活、记工分,还要管全村柴米油盐等所有财物的分配,报酬仅仅是一年几百个工分。当生产队长是父亲的骄傲,讲起这段往事,他的情绪会有些激动,这是他一生最好的年华,他努力了、奋斗了、付出了,也收获了乡亲们的认可。

父亲与母亲,摄于1998年6月作者回家探亲期间。

父亲当上生产队长之后,想了很多办法,提升队里的粮食产量,振兴集体经济。我们村耕地是“黄胶泥”土质,这种土质在干旱时板结成一块,硬度很大,难以耕作;下雨时非常泥泞,粘度很大,走上几步,脚上就会粘上一个大大的泥包,难以甩掉,非常不便。乡亲们世世代代被这种土质所累,吃了不少苦头。父亲上任做的第一件大事是改善耕地的土质,他组织村民在冬季农闲时,翻越一个高高的山岗,到三公里外的小河里拉来河沙,撒到地里,改善土壤结构。几年的坚持,人力加畜力,终于使我们村二百多亩土地的土质得到很大改善,方便了村民耕作。乡亲们用一句朴实的话总结这种生产经验:“黄土遇见沙,就像小孩遇到妈!”“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在缺少化肥的年代,为了增加土地的肥力,父亲主动和大队的学校协商,承包了学校厕所的大粪,条件是生产队负责学校厕所的维修,这一承包就是十多年,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持续到80年代改革开放分田到户。刚开始,乡亲们用传统的方法从学校挑粪,三里的乡间小道,开口的粪桶,挑到地里时,一桶粪溅洒得只剩下半桶,费时费力,效率很低。后来父亲组织队委会研究对策,发明了一种新方法,先从学校操场前面的小河里拉上沙土,堆放在操场旁边不碍事的地方,然后再浇上大粪,混合发酵。这样,液态的大粪变成了固态的土粪,不但方便运输,而且发酵后肥力增加,提高了产量,还因含有大量河沙改良了土壤,方便了耕作。

后来,为了增加队里的集体经济收入,父亲决定引入经济作物,组织人骑车到100多公里外的湖北省拖回来麦冬苗,经过两年试种,终于成功,从此,村里每年有了一笔额外的经济收入。到1968年,父亲又发现临近的邓县种植烤烟能增加收入,就主动找了一个村庄合作,大胆引进烟苗,开始试种烤烟,引进了第二种经济作物。烤烟需要用煤,计划经济时代,买煤需要指标,父亲多次找大队、公社领导协调,终于协调到一些用煤指标,但是要到湖北老河口去拉,牛车,一个来回要四五天。父亲引进烤烟,不但开启了我们村种植烤烟的历史,也开了内乡县种植烤烟的先河,直到今天,烤烟仍然是内乡县的一项重要的农业经济收入。

种植经济作物,增加了生产队的收入,队里有了钱,可以购买更多的先进生产设备,集体经济进入一种良性循环。1971年,我们村率先引进高压电,开启了用电的历史,邻近的很多村庄,直到80年代后期才用上电,晚了十多年。父亲还为村里购买了钢丝面机、电动磨面机,周围十里八乡的人们都到我们村里磨面,既方便了乡亲们的生活,又增加了队里的收入,结束了乡亲们几千年来用人力畜力磨面的历史。后来,队里还陆续购置了更先进电动磨面机、打麦机、“三便利”扩音设备;打了一眼机井,购置了离心式水泵,修建了水坝,使队里100多亩旱田变成了水浇地,结束了庄稼靠天收的历史。

父亲任队长期间,队里的各项成绩在公社里总是数一数二,父亲也经常作为基层干部的先进典型在大队和公社作报告,村民的生活水平远远领先于周围村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们村一直能保证最基本的食物保障,没有出现饿坏和出门讨饭的现象。父亲任生产队长期间,队里的生产上去了,但是他的身体却垮了,30多岁时就得了肺结核,历经好几年才算勉强治好。一次,队里的钢丝面机坏了,父亲连续几天忙于修理,结果机器修好了,他却中风了,面部瘫痪。后来中风虽然治好,但是却留下后遗症,嘴角一直有一点点斜。

父亲从保管、会计到队长,近三十年,一直管钱管物,但他一生清廉,公私分明,卸任时,我家仍然非常清贫,除了三间土房、三架木床、一张大方桌、一张小方桌、几把椅子、一辆除了铃不响哪都响的自行车之外,几乎没有其它像样的家具。

对于自己的队长工作经历,父亲曾对我们姐弟这样总结:想了、干了、拼了、值了。父亲任最基层的生产队长近二十年,成绩可圈可点,但最终职务没有一点提升。对此,父亲也给我说过一次:“我为人处事,刚有余,柔不足,若能刚柔相济,或许能更进一步,为乡亲们做更多的事。”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