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海疆 筚路蓝缕 保家卫国
美国的岛链战略刚刚建立之时,新中国也才成立不久。那时候,尽管陆军在朝鲜战场上和美军打成平手,新中国的海空军却非常薄弱。尤其是海军,上世纪50年代仅有4艘苏制驱逐舰,与美军相差何止百倍。人民海军当时的任务,主要是防御台湾国民党军对沿海岛屿的进攻。这种情况下,自然谈不上突破岛链。美国搞什么岛链战略,也是为了苏联的太平洋舰队,而压根不是针对中国那几条破船的——我们甚至连作为对手的资格都没有。
后来随着我海军逐渐发展壮大,活动范围也渐渐从海岸线往外拓展,捍卫海疆,保卫海权的战略任务出现了。尽管那时中苏交恶,中美建交,似乎“美帝”也并不是完全冲咱来。但为了一万八千公里海岸线的宁静,为了中国海军的梦想和尊严,当年的先辈们,依然义无反顾,向岛链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出击。
1976年12月,252号潜艇在副支队长许志明(现为退休海军少将)的指挥下,率先吹响了远征大洋的号角,逼近第一岛链。在克服了缺少水文资料、空气压缩机故障等多重困难之后,252艇终于穿越了第一岛链。人民海军首次进入西太平洋。此后,252艇又战胜了强台风的侵袭,躲过了外军舰队的搜索,连续行驶数十天后,胜利返航。
1977年11月,东海舰队271艇对第二岛链中的望夫岛进行了侦察。但是,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我军的舰艇只是到达第二岛链,并未能实现突破。第二岛链依旧是束缚中华海洋巨龙的锁链。
到了1980年3月,已升任某潜艇支队长的许志明,再次领受任务,指挥新型256艇,向第二岛链挺进。数日后,256艇穿越第一岛链,继续驶向第二岛链。此时,在第二岛链两侧都有美军舰艇巡逻。许志明指挥全舰官兵利用黑夜,从两个岛之间穿过,实现了突破第二岛链的壮举。中国人民海军从此挺进太平洋中部。
今日海疆 倚天拔剑 踏浪而歌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海军战斗力也节节提升。新型导弹驱逐舰、大型两栖船坞登陆舰乃至航母不断入列,标志着当年“舢板加步枪”的简陋时代早已成为过去。实力上去了,过去千难万险的突破岛链,如今已经越来越频繁。
比如2007年上半年,中国海军编队就两度刺穿第一岛链,在东海经由冲绳本岛与宫古岛之间,通过台湾东部海域进入太平洋到达南海。2008年,中国海军现代级驱逐舰编队访俄归来后,168编队穿越日本津轻海峡进入太平洋,突破第二岛链。
在2013年,中国舰队多次穿越岛链进行远洋部署。10月北海、东海、南海三大舰队首次齐赴西太平洋,展开联合实兵对抗演习。有媒体称,此次演习标志着中国海军训练从近海防卫转向远海机动作战。
军事专家杜文龙则指出,远海训练的核心价值之一,便是提高和检验在真实条件下的作战能力,这次长距离“跨海东征”是对我国海军战略建设方向的最好诠释。同时,演习区域本身较为敏感,存在触发武装冲突乃至作战行动的风险,这也反过来表明了我海军有所准备。如今,穿越岛链对于中国海军来讲,已从“奢侈的菜肴”变成“家常便饭”。随着中国海军三大舰队这次会师演练,等于是三把利剑,将“第一岛链”“肢解”成为数段。他更期待三大舰队继续穿越巴士海峡、大隅海峡、宫古海峡,把第二岛链也切开,从而彻底结束标志性的海洋封锁围困历史。
当然,也有专家认为,海军远征当然值得扬眉吐气,但也不宜过早乐观。现在我国海军相对美军依然有质的差距,甚至很多方面对日本海军也存在不足之处。这种情况下,过于看重“穿越岛链”这种非战争状态下活动的意义是不太妥当的。毕竟,第一岛链也好,第二岛链也好,都是美国人从几千公里外的本土,修到咱们国家门口来的防线。要真正实现中国海军和中华民族的蓝海之梦,依然是任重而道远。(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