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火星探测器“曼加里安”号(资料图)
凤凰军事 防务短评 12月2日
12月2日,中国成功发射“嫦娥三号”登月探测器,未来将降落月面并释放“玉兔”号探测车。而在前一天,印度的火星探测器“曼加里安”号离开地球轨道,踏上前往火星的旅途。中印两国舆论在关注自身成绩的同时,也纷纷比较对方,一些印度人声称“超过了中国”,一些中国人则称“印度远远落后”。
客观上讲,中国航天整体成绩要高于印度,但并不是全面领先。太空探索的领域非常广泛,从卫星通信、载人航天到小行星探测,如果一个国家想全面介入,需要极高的投资。中国航天开拓的步伐比较稳健,而且更注重实用性,重点投入在卫星、探月和空间站几个领域,深空探测相对投入较少、开展较晚。
相比之下,印度集中力量于中国较薄弱的一环,首先开展火星探测,确实抢占了一定的技术先机。中国虽然也开始着手火星探测,但并非本国太空计划中的重点。“萤火一号”搭乘俄罗斯火星探测器行动的失败,导致火星计划进一步被拖后。印度基于本国国力有限,在单独一个环节集中发力超过中国,这种策略是正确的。
不过,火星探测对于印度来说,目前仍属于纯粹的跳跃性科研项目,有一定的投机性和风险性。这种太空项目,很难说得上有多少领先意义,也不存在可持续性,对技术积累的意义不大。相比之下,中国的探月项目是连续投入,不断积累进步,对未来的载人登月等计划有很重要的技术铺垫作用。总体来说,中国和印度太空探索着力点的不同,和两国国力直接相关,这也直接反映在双方太空计划的具体行动上,不能直接单纯地评价谁领先谁。
但是,中国也需要看到本国太空探索的种种不足。目前,日本和印度也都发射了相关的月球探测器,中国这方面的领先并没有多少。在小行星探测和应用卫星方面,中国也需要向日本和西方学习。此外,中国在运载火箭推力方面还落后于日本和欧洲,更不用说美国和俄罗斯。即使长征五号、六号、七号等新一代火箭正式服役,也难以满足中国未来更广阔的航天需要,更新一代火箭还必须抓紧开发。
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人类展开太空探索,本身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需要在各个方面持续不断地投入。在太空的宏观尺度下,现在任何所谓的“领先”都是微观级别的,在未来都会迅速被别人超越。中国想成为真正第一流的航天大国,必须稳扎稳打,保持不断进步的姿态,这样才能直面无限广阔的宇宙。(凤凰军事 防务短评 陶慕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