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事动漫>>漫画原创>>正文

船老大和他的兵儿子

来源:解放军报责任编辑:王业伟2012-08-21 08:51
(插图:仓小宝

1997年10月3日,35岁的船老大林进栈踏进驾驶室,启动柴油机,紧握舵轮,驾驶着他的渔船,拉响汽笛,解锚启碇,驶离渔港,前往渔场。桅杆顶端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这时,林进栈的手机响了,是儿子打来的电话:“爸爸,今天班主任通知要进行全校同题演讲比赛,题目是《我的理想》,您帮我参考下,我的理想是什么?”还没等儿子说完,林进栈脱口而出:“你的理想是当解放军,保家卫国打强盗!”

林进栈从小就是一个国防迷,也是一个军事“发烧友”。从他懂事起,他几乎每年都能听到解放军在海上营救渔民的故事,有时,部队甚至出动直升机和舰艇,把在狂风巨浪中挣扎的和被冰凌围困的渔民救起,他的父亲和祖父就曾被解放军营救过。他出海捕鱼时,也受到过外国军舰的欺辱。他热爱解放军,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保家卫国打强盗也是他人生的最高志愿和毕生梦想,从未动摇。小时候,他最爱看的电影是:《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英雄儿女》等。最崇拜的人物是戚继光、邓世昌、杨靖宇。最爱唱的歌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打靶归来》《小白杨》《说句心里话》《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小时候,每当与大人一起出海,他都要提前上街买一堆连环画:《鸡毛信》《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狼牙山五壮士》等。上中学时,《战争与和平》《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青年近卫军》等世界名著又出现在他的案头。

林进栈家境贫寒,上小学、初中的学费都是父母亲省吃俭用省下的,上初三那年,已经开学两天了,林进栈还没有去学校报到,班主任找到家里,对林进栈的父亲说:“林叔,你儿子林进栈已经编进我的班,开学两天了,可到现在也没见到他,什么原因?”林进栈的父亲一听,立马急眼了,说:“他跟我说去学校了呀,学费、书费、杂费都按学校通知的标准给了他的。”

“那他去哪了?”班主任和家长几乎异口同声。

第3天,林进栈背着书包回家,父亲叫住了他,严肃地问:“进栈,你是不是没有去学校?”从父亲的眼神和口气中,林进栈意识到父亲已经觉察到什么,便道出原委。原来,林进栈拿着父亲给他的学费书费杂费去学校报到时,路过新华书店,被橱窗里一批新出版的军事题材文学作品吸住了眼球,他实在无法抵御这批新书对他的诱惑,便擅自用上学的钱把这批新书买下来,然后如饥似渴地读了3天。

父亲并没有责怪他,父亲了解儿子,他东拼西凑又把学杂费凑齐,默默地交给儿子。等来的不是一顿打骂,而是父亲的理解和宽容,两行泪水从儿子的眼眶中流出来,父亲替儿子擦干泪水说:“你这么热爱部队,毕业了,去当兵吧!”

1980年11月,18岁的林进栈到了服兵役的年龄,与同村小伙伴们一起,他们一道来到了镇人武部,部长看着一个个兴冲冲的棒小伙,脸上充满喜悦,他取来一沓表格,一份份地交给大家:“先填表,要如实填,不许作假。”当把表格发到林进栈面前时,部长面带惋惜地说:“你母亲家里成分高,政审肯定通不过,就别填了。”

“为什么?母亲家是富农成分,我不是呀!?”林进栈浑身热血涌动,满脸通红,诧异、不解和焦灼充斥着他的全部表情。

“这是征兵办的规定,我们也没办法。等明年看政策有没有变化。好吧,先回去吧!”为了这一天,林进栈等了十几年,他不甘心,避开伙伴们同情的目光。面对着部长,期待、哀求从他的双目中流淌出来,但部长爱莫能助。

林进栈带着失望和无奈回到家,他没有埋怨母亲,也没有流泪。他要等待:明年,后年,共产党的军队来自五湖四海,是革命的大家庭,总有一天政策会变。他看着同伴们戴着大红花穿着军装登车离家而走,期待着明年赶快来到。

1981年的征兵季节如期到来,然而政审标准仍没有变化。随后的两年,还是因为相同的原因,林进栈没能入伍,直至他的年龄过了征兵的最高年限。

林进栈知道,自己这一生已无缘成为解放军行列里的一员。然而,林进栈的梦想没有破灭,直到有了儿子之后。那一天,在产房里,他举着刚剪断脐带、呱呱坠地的儿子说:“爸爸的未尽之梦,儿子圆。”

不愧是林进栈的儿子,父亲从军爱国的基因,果然不折不挠地沿着血脉流进了儿子的血管里,储蓄在儿子的细胞中,并在儿子的思想意识中积累、升华。对此,父亲很得意,儿子很自豪。林进栈小时候家里没钱,父母没法给他买玩具。现在,他虽然还不是很富裕,但是给儿子买玩具的能力还是有的。于是,儿子那个小屋子便成了军事博物馆。从航空母舰到鱼雷快艇,从战略轰炸机到武装直升机,从榴弹炮到迫击炮,从机枪到手枪,从刺刀到匕首,从洲际导弹到步枪子弹,林林总总,一应俱全。凡是能上街买到的,林进栈都要给儿子买来,当然都是玩具。

2010年,林进栈的儿子林良丙18岁了,10月份,大船小船都陆续离港出海了,但林进栈这个船老大留了下来。他要实现30年前的那个梦想。

儿子也在等待这一天,以他模拟考试的成绩,虽然上不了清华北大,但也是可以顺利地走进一所很不错的高等院校,但他毅然放弃了,他的决定与父亲的心愿不谋而合。但孩子母亲和奶奶想不通,他们不明白这父子俩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直到征兵开始,父亲要带着儿子去人武部报名时,孩子的母亲和奶奶才明白。林良丙的母亲很明智,她与丈夫过了大半辈子,了解他,也知道儿子今天的选择决非一时冲动,而是这父子俩多年的共同理想,无法动摇,便毫不犹豫地表示支持。奶奶虽然成了极少数,但自恃“地位高”,所以仍想方设法说服儿子改变选择。第二天就要报名了,老人依然不肯罢休,她对林进栈说:“进栈呀,良丙排行最小,家中就这么一个男孩,你的小公司虽然不是什么几百强,但多少也是一份家业呀,眼看你也50岁的人了,再过几年就出不了海了,人总要考虑有个接班的吧!”

“妈,您在家里年龄最大,见多识广,新社会旧社会都经历过,哪个好,哪个不好,您比我清楚。如今,咱们有了自己的家业,虽然不大,但解决温饱总是绰绰有余了,这在从前可是连想都不敢想呀!如今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是共产党给的,这不用我说了。从小处论,我们享受了,总要报答吧?从大处讲,国家的安危,人人都有一份责任呀。如果大家都不去当兵,我们的好光景随时都会失去,以前兵荒马乱的日子,又会回来。”

奶奶沉默了,看着儿子,又看着媳妇,最后看着她的孙子,一把将林良丙抱过来,老泪纵横:“你们讲的道理我都懂,当年因为我娘家成分高,进栈当兵没走成,我一直内疚。其实,良丙的选择没有错,只是,我就这么一个大头孙子,我舍不得呀……孩子,你是对的,走吧,要干,就干出个样子!”

林进栈和妻子的眼睛湿润了,林良丙的眼睛也湿润了,他一边给奶奶擦着眼泪,一边说:“奶奶,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