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还是当年那条路,林进栈带着儿子,政审、体检,一路绿灯。分兵的时候,武装部长征求林进栈的意见:“老林,今年分给我们的部队有边防部队、东海舰队、北京卫戍区、武警、广州军区某集团军等等,孩子想去哪里……”还没等部长说完,林进栈打断部长的话:“哪个部队最艰苦,就把他送到哪个部队去,这不仅是我的意见,也是儿子的愿望。”
部长瞪大了眼睛,他纳闷:自己搞征兵这么多年,有些家长都是千方百计地托关系找门路,希望把孩子分到一个相对舒适条件较好能学到技术的部队,还很少听到家长和孩子均要求去最艰苦的部队。他以为林进栈在开玩笑。但看到林进栈那坚定的神色,他明白了:“你是一个有见解有眼光的家长。”
人武部尊重林进栈父子的意愿,在所有征兵部队中为林良丙选择了一个训练强度最大、生活环境最艰苦的广州军区某集团军的野战部队。
来到了部队,林良丙才知道:这里就是李向群生前所在的部队,他很庆幸,能在这个英雄成长的熔炉中锻炼成型。
然而,与绝大多数青年一样,现实中的部队与理想中的军营完全不一样。先是新兵连刻板的作息时间、严格的队列训练、枯燥的条令条例学习、机械的整理内务、频繁的紧急集合,还有礼节礼貌、军容风纪,帮厨打扫厕所的公差勤务等等,置身于崭新的环境,使这个从小在家里被疼爱着的青年开始发生着脱胎换骨式的变化。
然而,考验还不仅仅是这些。那是一次5公里武装越野,这次越野,使这个渴望到最艰苦的部队经受磨炼的有志青年第一次品尝到艰苦和疲劳的滋味:一声令下,背着几十斤的负重去雨后泥泞的小道上奔跑,新兵连长集合时的那番话在他耳边不断回响:“同志们,刚才有一股某国的空降部队,趁我师主力在400公里之外的海边训练之机,降落在我师的家属区,欲行烧杀抢掠,情况危急,上级命令我们,火速赶到家属区,歼灭这股侵略者。”
林良丙听得热血沸腾,虽然没发子弹,但除了老兵之外,新兵们几乎没有人怀疑这是演习。刚走了3公里时,身材小体质弱的林良丙就觉得身上的力气已经消耗殆尽了,看着他弓着腰上气不接下气,班长跑过来要替他背枪,他谢绝了,凭着一种下意识继续向前冲,满脑子里是侵略者在我部队后方猖狂肆虐的场景,庆幸自己刚刚入伍就有一次杀敌立功的机会。然而,当他跌跌撞撞地爬到目的地准备战斗时,抬头一看,哪有什么侵略者,营区一片宁静,只有一尊李向群的雕像矗立着。
疲惫至极的新兵们一个个走过李向群的雕像,当林良丙经过的那一瞬间,仿佛看到李向群正看着自己,似乎在问:“林良丙,5公里越野是当了好汉还是做了懦夫?”他悄悄地捏紧双拳,迎着李向群的目光投去自信的一瞥。
一年以后,又一次5公里越野,林良丙第一个到达目的地。这一次,他经过李向群雕像时,肩上还背着另一名战友的枪。2012年3月,团里组织的半年军事考核,5公里越野又是一个主要科目,这一次,他不仅第一个到达目的地,身上居然背了3支枪。
部队不允许战士使用手机,连队门前的磁卡电话又老是排队,林良丙和家里联络就索性写信,他给自己规定,每月至少给家里写一封信,汇报自己的情况:“爸爸、妈妈、奶奶……我在上个月检查评比中,队列、内务成绩名列全连第一……”
“爸、妈、奶奶,今年是我入伍的第一年,年底我被评为‘优秀士兵’。”
“爸,我被派到新兵连当新兵班长了……”
“爸、妈,这一周新兵连的流动红旗又挂在我们班的墙上。”
“在3月份集团军组织的师旅团三级保障指挥平台演练中,我和士官班长王安国担负指挥平台通讯保障任务,我们驾驶的装甲指挥车被集团军评为‘优胜指挥车’”。
“6月份,我被推荐参加团新装备骨干学习集训,全连就我一个。”
“我用省下的津贴买了一台洗车机,经过改装,有效地解决了由于装甲车构件复杂难以清洗的难题,同时,使装备得到了很好的维护,并减轻了人员的负担。受到军长的表扬!”
“爸爸妈妈奶奶,今年第二季度,我光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
儿子的每一封信,就如同一级级台阶,展现着林良丙攀登进步升华的英姿,令全家欣喜。每一封信,林进栈都要反复看上好几遍,然后,再念给妻子和孩子的奶奶听。念林良丙的信,成了林家精神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
蔚蓝色的海上,渔船驾驶室,林进栈的视野里,一只海燕在高飞,迎着风雨穿云破雾,最终飞出了他的视线。林进栈自言自语:孩子长大了。
四
儿子的进步,也仿佛是对林进栈的鞭策和激励,使他的爱国拥军热情更高了,他要用更多的实际行动来平衡自己的心态。父亲与儿子,不知不觉地展开了一个竞赛。
每年,很多野战部队都要来村子旁的海域进行海训,时间一个月左右。这一个月,往往是出海捕鱼的黄金时间,但林进栈却偏偏不出海。他在等部队。他知道,海训的部队都不是海边的,大都来自偏远的深山和平原,他们运兵员、运装备、运给养需要船,但是他们没有船,这就如同当时战争年代一样,需要向老百姓征用交通工具和人员。
林进栈不出海,就是为了这个。
铁流滚滚,部队又如期来到,这次海训,部队人员多,还有很多重型装备,给养的数量也大,林进栈的船不仅吨位小,而且数量也不够部队用。“我们帮部队租大船!租金我们出!”随着林进栈一声令下,公司员工纷纷兵分八路,到处找大船。就在员工们把租好的船带到部队驻地的临时码头时,会计找到林进栈:“林经理,我刚才算了一下,这批船如果都由我们出租金的话,今年公司的利润几乎是没有了,下半年员工的工资还没着落,订购的两条船还要备款,而且……”会计的话还没说完,一看林进栈脸上的表情,把喉咙里的话又咽了下去,她知道,只要是为部队服务,林进栈可以把命都搭上,区区几个钱他是不会动摇的。
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渡海登陆演习,船的速度、吨位、质量、性能十分重要,当演习导演组的同志们看到林进栈送来的船和船上的素质优秀的员工,激动不已,总指挥兴奋地对即将发起冲锋的部队官兵说:“有这样的人民群众做后盾,我们没有理由打不赢!”然后他又对林进栈说:“但是,今天也非昨天所比了,我们的演习,有足量的经费保障,征用你们的船,必须照常交费哟!”
同行们都说:林进栈的船,都是军用品。
不管在哪里,当地部队演习只要需要,林进栈都会有求必应。有时,正值鱼汛期,他也毫不犹豫地把船从渔场撤回,保障部队使用。
乐此不疲,几十年如一日。
林良丙入伍后的成长进步,在家乡传为美谈,为适龄青年们树立了榜样,也启发了家长。去年的征兵工作一开始,阳江市各人武部出现了当年解放区父母争先恐后送子参军的热烈场景,报名的适龄青年比前几年多了几倍!
2012年8月,林进栈又收到儿子的一封信,说他们的部队要到老家阳江附近的海域海训和演习,林进栈看完信,兴奋不已,这个面容白皙、身材矮小、说话还有些腼腆的船老大挥笔疾书,立即给儿子回了一封信:“儿子,爸爸等着你,到时候,冲锋号一响,你在前面冲锋,爸爸给你掌舵,咱爷儿俩第一个把红旗插上岛!”
(责任编辑:王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