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事科技>>正文

工程师樊恒海:传递好航天测控这把“枪”

来源:《中国军工报》作者:杨帆 杨亚洲责任编辑:毛志文2014-04-01 15:45

逐梦天际书华章

记驻陕某基地航天器长期管理部副总工程师樊恒海

樊恒海(左二)正在执行试验任务  罗豫楠 摄

事业因拼搏而辉煌,梦想因坚定而绚丽。从1989年入伍至今,驻陕某基地长管部副总工程师、基地5个项目组的负责人樊恒海,终日与数据作伴,与程序共舞。他先后参与7艘飞船、30多颗卫星的实时测控以及多颗卫星故障抢救任务,在逐梦航天的路上,留下了一串清晰坚实的脚印。

1996年,“风云二号”卫星任务实施在即,但在仿真演练时出现的地面同控器失锁现象仍没有得到解决,很可能导致地面对卫星失去控制。参试人员召开紧急会议,大家提出了仿真、参数不准等多种可能因素,通过验证又都被一一驳回。这时,参加工作不久的樊恒海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是地面设备的姿态同步控制器设计出了问题。顿时引起一片议论,甚至有人向他投来怀疑的目光。

面对质疑,樊恒海没有多说,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反复推演公式、计算数据,彻夜无眠。第二天,他拿着验证结果再次坚定地提出自己的设想。经过多位专家研究论证,樊恒海的设想得到了认可。针对原因,他提出了自旋稳定卫星奇偶滤波器方案,对有效解决失锁问题起到关键作用,使我国对此类卫星的姿态控制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随后,樊恒海又攻克了“模拟遥测时延脉冲无下传”等6项技术难题,创造性提出了非拱点控制策略,确定了最佳定点捕获方案,使卫星节省燃料约1.5公斤。

说起任务,2011年8月那惊心动魄的一幕至今仍让樊恒海记忆犹新:成功发射升空的“海洋二号”卫星像不听话的孩子,才脱离母亲的怀抱就调皮地翻起跟头。地面上指令发送了一遍又一遍,卫星却仍然不听指挥,随着转动加快,随时都有解体的危险。

“卫星还有抢救成功的希望!”就在所有人都准备放弃时,时任总工程师助理、技术组组长樊恒海站了出来。接下来的日子里,作为卫星抢救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他带着工作人员把指挥大厅当成了家,上百次的召开例会、研究对策,数千次的推演预算、仿真试验,每天工作长达十几个小时,困了、累了就在椅子上眯一会,连几百米之外的宿舍都很少回去休息。

终于,在连续45昼夜的奋战下,卫星“起死回生”了,为国家挽回价值数十亿的重大损失。那一年,樊恒海荣立个人一等功。面对鲜花和掌声,樊恒海淡然如初:“这是一个测控人的职责所在!”

航天测控“万人一杆枪”,需要一茬茬测控官兵接力传递。多年来,樊恒海在躬身科研任务中,深刻认识到人才队伍的重要性。为了锻造一支技术过硬、作风务实的人才团队,他始终竭尽所能,毫无保留。对基础好、有潜力的人才苗子,他精心制定培养计划,跟踪培养帮带;对业务精、能力强的年轻骨干,他大胆安排到重大任务中摔打磨炼。这两年,他负责指导20多个科研课题,大多放手交给年轻技术骨干来具体实施,为科研任务锻造出一批中流砥柱。他带过的10多名“弟子”中,3人被评为总装“学习成才标兵”,3名同志荣立二等功,1人被授予“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者”称号,还有的已经走上领导岗位。

25年来,樊恒海已记不清有多少个节假日是在机房中度过,他对工作倾注了满腔热血,对家人却亏欠太多。2009年3月,爱人被查出患有低度恶性平滑肌肉瘤,需要住院并进行化疗。但当时尖兵七号任务在即,作为总体技术方案的负责人,他不能“缺席”。直到任务结束,他才请了几天假去陪爱人。更让他痛心的是那年9月,89岁高龄的老父亲被查出肺癌晚期,家中多次传来老人病危的消息。可是又正值北斗一号04星抢救期间,任务异常紧急,任何疏漏都会导致严重后果。他把对老人的牵挂藏在心底,留下来与大家并肩战斗,完成了多项关键任务。卫星抢救成功了,而他却永远失去了与父亲见面的机会。

“总装‘1153’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总装首届优秀人才”“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这几年,樊恒海获得的荣誉和头衔越来越多,但他最珍视的还是“牧星人”这个称呼。每当深夜走出测控大厅,他总喜欢仰望星空,看着深邃无垠的苍穹中那一颗颗闪烁的“中国星”,他觉得自己和25年前一样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