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韩珺礼:领跑装备科研的强军路)
他历经生死,更懂生死;他经历过战争,更懂战争;他热爱装备,更懂装备。他不畏艰险奔赴荒原、戈壁沙漠,确定试验目标区域。怀着强军兴装、矢志打赢的梦想,他从一名普通技师做起,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成功研制陆军远程精确打击装备,主持论证研发了某新型智能化灵巧弹药,为我陆军大步迈开现代化新路子、占领信息化制高点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军梦:穿越硝烟步伐坚定
作为总装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我军著名野战火箭专家韩珺礼从小就对军营有着一种痴迷和向往,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云南边防部队某弹药修试站,不久便奉命前往边境执行军事任务。
这样韩珺礼迎来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大活:检测维修弹药以及处理危险爆炸物,为部队开辟雷区通路。
记得有一次部队要通过一处复杂地段,由于地雷过多,探雷器无论触到哪里都会报警,近乎失效,而逐步排雷的方法大概需要花好几天时间,火箭导爆索危险性又大,时间紧迫,面对压力,韩珺礼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省时又便宜的好办法:他带领工兵砍来当地的竹子,用刀子劈开,再把非常便宜的贴地炸药绑在上面。一次爆破就能开出一条六七米长的通路,不但迅速打开了禁区通路,还为部队节省了不少开支。
排雷是一项危险的工作。一次韩珺礼正和战友们全神贯注地排雷,突然一声巨响掀起满天尘土。韩珺礼一抬头就看到了牺牲战友血肉模糊的肢体。那一刻年轻的他感到全身的血液都凝固了。然而身后的部队还在十万火急地等待通过,顾不上思考生死,韩珺礼和战友们继续埋头排雷。
在硝烟中,韩珺礼对于军人的职业有了刻骨铭心的体会和理解。在那段日子里,韩珺礼献身国防的信念前所未有地牢固起来。多年后的今天,谈及这段往事,韩珺礼把这段阅历看作自己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
兴装梦:一路求索勇攀高峰
1997年,韩珺礼开始从事陆军压制武器论证工作,从此涉足装备科研领域。带着野战部队扎实沉稳和高等院校细致严谨的作风,他参与了多个火力打击装备的研发工作。
某新型武器系统,组成复杂、研制难度大。作为论证负责人,韩珺礼一改传统火炮只求密集度不求精度的做法,首次引入射击精度概念。“要使武器系统作战效能充分发挥,射击精度决不能忽视!”
多年后,我陆军第一个远程精确打击武器研发成功,彻底改变了传统炮兵只求密集度、不求精度的射击方式,极大提高了武器作战效能。
当时该武器系统第一次试飞,意外出现了火箭弹弹道解体故障。韩珺礼白天只身一人到故障现场寻找掉弹残骸,晚上进行仿真分析,找到并解决了这一难题。
定型试验中,韩珺礼尝试采取新测量方法,较传统落点测量手段提高效率36倍;创造性提出减少试验用弹技术,节省试验用弹75发,节约试验经费7500万元。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带领下,总体性能处于世界同类装备领先水平、我军炮兵首次在营连建制内具备独立作战能力的某新型武器系统诞生了。2007年,该武器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国庆60周年大阅兵,远程压制装备方队作为我陆军实现自主创新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接受了党和国家的检阅。
新型智能化灵巧弹药是世界各军事强国竞相发展的高效弹药,而我军尚处空白。韩珺礼将目光瞄准了这一领域,“挑战世界先进水平,占领弹药发展的制高点”,他吹响了新的号角。
综合论证初期,面对多种关键技术难题,韩珺礼通过多次试验,提取87500个数据,优化试验方案,为我军首个智能化灵巧弹药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验验证是对理论的最佳注解。一个偶然的机会,俄罗斯火箭与我国智能化灵巧弹药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较量。最后的射击结果表明,我国自主研制的武器系统对目标的命中率高出俄罗斯20个百分点,我们赢得了“比赛”!这一结果,令俄罗斯人刮目相看。
马不停蹄,韩珺礼又盯上了发展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新型一体化远程压制武器系统。2009年10月,该系统开展射击试验,CEP精度达到10米以内,振奋人心的消息令在场的所有人欢欣鼓舞。这个武器平台不仅实现了“一装多能、一炮多用”,还有效填补了我陆军远程火力打击空白,适应多个方向、多种任务的作战要求,成为我陆军未来当之无愧的火力拳头。
强军梦:历尽艰辛从不言悔
韩珺礼是一个永不言败的战士。他,曾为试验七上高原、五登海岛、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也在生死之间变得更加豁达和淡定。
2003年10月,某新型压制武器系统顺利通过设计定型,韩珺礼却因长期劳累倒下了,医院甚至几度下达病危通知。病榻上,他仍在谋划该系统的发展,提出优先发展的建议。大病初愈,立即投入到装备立项论证工作中。
2006年6月,设计定型顺利通过。韩珺礼却低烧不止,时常感到全身乏力。不久,他再次因劳累过度病倒在工作岗位上,这次医院的诊断书竟出现了“癌症”字样。这对处在人生和事业上升期的韩珺礼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韩珺礼没有灰心丧气,坚持和时间赛跑,借项目组同事前来探视之机,商讨项目后续发展。所幸,在进一步确诊时,才知道这次是误诊。
某武器系统试验中,突然出现半爆弹,现场的气氛顿时“凝固”了。正当专家组召开现场紧急会议研究解决方案时,韩珺礼早已冲向“落弹区”。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与“死神”搏斗近2个小时,成功将哑弹排除。
某实弹射击试验期间,为获得准确的试验数据,室外零下30摄氏度,他深入前方落弹区,在雪地中奔波十余天,与战士一起测量炸点方位。手冻伤了,关节炎的老毛病犯了,他不以为然,直到手伸不开、腿动不了,他还要嘱咐战友“天再冷,也要确保试验成功!”在这种从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感召下,项目组以只争朝夕的劲头提前完成了试验任务。